春从沙碛底,转上青天际。
霭霭桑柘墟,浮云变姿媚。
游人出暄暖,鸟语辞阴翳。
心知归有日,我亦无愁思。
所嗟独季子,尚客江湖澨。
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春从沙碛底,转上青天际。
霭霭桑柘墟,浮云变姿媚。
游人出暄暖,鸟语辞阴翳。
心知归有日,我亦无愁思。
所嗟独季子,尚客江湖澨。
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从沙碛底,转上青天际。” 这两句以宏大的画面展开,春天的气息如同一股力量,从沙漠之下升腾而起,最终铺满了整个青天。这里不仅展示了季节更迭的壮丽景象,也传达了一种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
“霭霭桑柘墟,浮云变姿媚。” 这两句则描绘出了春日里的自然之美。霭霭的桑树和柘树生长在宽阔的大地上,而浮动的云彩则变化多端,每一次露面都带着不同的韵味和魅力。
“游人出暄暖,鸟语辞阴翳。” 游人的出现意味着春日里人们也开始享受温暖的阳光,摆脱了寒冷与阴霾。同时,鸟儿的歌声也是春天的一个标志,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冬去春来的故事。
“心知归有日,我亦无愁思。”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归乡的期待和信念。虽然现在还处于旅途,但诗人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因此也就没有过多的忧愁和思考。
“所嗟独季子,尚客江湖澨。” 这里提到的“季子”可能是诗人自指,或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在这春光美好的时节,诗人感慨自己或某位朋友仍在外漂泊,没有能够享受这种美好时光的机会。
最后两句,“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则是一种对未来、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着吉祥与高贵。这里诗人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早日实现,就如同凤凰般出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反映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对个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
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
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