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民为利,先求正所妨。
纷更初下议,旁午遂交章。
不尔毛安傅,其如体自伤。
西南馀弊在,归为对明光。
欲与民为利,先求正所妨。
纷更初下议,旁午遂交章。
不尔毛安傅,其如体自伤。
西南馀弊在,归为对明光。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文同所作,名为《送尧夫二章(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文同在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朋友离别的不舍。
"欲与民为利,先求正所妨。" 这两句表明作者希望能够与民同乐,但首先要解决那些阻碍着人民福祉的问题。这反映了文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纷更初下议,旁午遂交章。"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官僚政治中的场景,显示出一种急迫的沟通和奏章的递交。在这里,“纷更”指频繁地变换,可能暗示着政事的繁忙或朝令夕改的局面。
"不尔毛安傅,其如体自伤。" 这两句中的“尔”字表明诗人在直接对话对象说话,可能是在劝说对方要有所作为,不要碌碌无为,以免内心受到伤害。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于朋友的关切和期望。
"西南馀弊在,归为对明光。" 最后两句中的“西南”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方向,而“馀弊”则是残余之事。诗人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希望,即便是远方的瑕疵,也应努力去补救和改正,以对得起那明亮的阳光。
整首诗通过对朋友离别的感慨,表现了文同对社会、政治以及个人发展的深刻思考。他的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透露出一股不甘平庸、渴望作为的精神力量。
良辰美景底须来,苦恼如山正满怀。
蝉度清歌侑溪柳,花吹黄雪洒官槐。
新秋风物俱堪赏,久病心情自不佳。
说与儿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
田家不遣儿牧猪,老乌替作牧猪奴。
不羞卑冗颇得志,草根更与猪为戏。
一乌驱猪作觳觫,一乌骑猪作骐骥。
骑之不稳驱不前,坐看顽钝手无鞭。
人与马牛虽各样,一生同住乌衣巷。
叱声哑哑喙欲乾,猪竟不晓乌之言。
骑者不从驱者斗,争牛讼马傍无救。
猪亦自食仍自行,一任两乌双斗争。
不缘一童逐乌起,两乌顷刻斗至死。
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
席门未害车多辙,斗酒尚能诗百篇。
苍狗白衣俱昨梦,长庚孤月自青天。
故山松菊平安在,何日归欤解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