㪺水浑成亩鉴池,书斋池上对偏宜。
漫须致诮涸堪待,且看常逢盈不亏。
一节之明皆自得,无私而照即吾师。
设如水落原非鉴,物意不留高更奇。
㪺水浑成亩鉴池,书斋池上对偏宜。
漫须致诮涸堪待,且看常逢盈不亏。
一节之明皆自得,无私而照即吾师。
设如水落原非鉴,物意不留高更奇。
此诗以水喻人,以鉴池为室,描绘了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质与寓意。首句“㪺水浑成亩鉴池”,用水的浑浊比喻人的复杂性,但通过精心的布置,使这复杂的“水”成为了一面可以映照人心的“鉴池”。接下来,“书斋池上对偏宜”,点明了这鉴池位于书斋之上,适宜于静心思考和自我反省。
“漫须致诮涸堪待,且看常逢盈不亏。”这两句表达了水无论是在干涸还是满盈的状态下,都应保持其本真,不应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这里暗含了人生的哲理,即人应当坚守本心,不论遭遇何种境遇,都不应失去自我。
“一节之明皆自得,无私而照即吾师。”进一步阐述了水的透明与无私,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映照出事物的真实面貌,是学习的榜样。这里的“一节之明”既指水的清澈,也象征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最后,“设如水落原非鉴,物意不留高更奇。”如果水干涸了,就不再是那面能映照万物的镜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这里强调了事物的价值在于其功能与作用,而非表面的形态或状态。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更高尚的目标,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成就或物质的拥有。
整首诗通过水的不同状态来隐喻人生的道理,强调了自我反省、坚守本心、追求高尚目标的重要性,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令节复何有,尽醉不须推。
海上流人四集,客自故乡来。
休问年时花信,却映战场草色,烂漫逐春开。
咫尺还乡水,昔昔一帆回。展情话,悯离乱,托深杯。
此地故无烟雨,空忆旧楼台。
千古永和癸丑,当日神州何状,沈陆有余哀。
谁喻右军指,今古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