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
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
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
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
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秋天的灞浐路上行走时的心境。高秋之时,天气凉爽,但游子心中却充满了惨戚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在寻找着春日的美好,却只能独自一人在这片土地上徘徊。
诗人通过“文章满人口”一句,表明李垣先辈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但即便如此,他所获得的高第(官职)也并非轻易得来,这体现了对其才能与命运的认可。"要路在长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李垣先辈将要离开长安返回山中的遗憾,尽管他归于山林,却仍旧是一个外来的客人。
接下来的“□□□□□”处应为传抄误失或故意省略,其后的“狂歌罢叹息”则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时的激昂情怀与无奈叹息。最后,“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即便身处远方,也如同身在异国一般。
整首诗通过送别之情,抒发了游子离愁和乡关难断的情感,同时也颇有对才士命运的同情与赞赏。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
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
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
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寄隐霜台客,相思粉署人。
诚知阡陌近,无奈别离频。
夜色迷双树,钟声警四邻。
散才徒仰鲍,归梦远知秦。
雨带清笳发,花惊夕漏春。
招摇随步锡,髣髴听行轮。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盛名知独擅,良会忆相亲。
稍涤心中垢,都遗陌上尘。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遗民。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