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桑已椹春蚕老,春蚕作茧圆且好。
缫丝织帛代精工,忘却西陵夺天巧。
西陵岂识锦绣段,踵事增华吁可叹。
世间万事率如兹,我亦因之悟文翰。
知我罪我皆春秋,权舆锦绣原马头。
设使世人不尚帛,沸锅谁解白丝抽。
白丝蚕口之所吐,自缚自戕还自取。
何如菜子出青虫,花间常见春驹舞。
陌桑已椹春蚕老,春蚕作茧圆且好。
缫丝织帛代精工,忘却西陵夺天巧。
西陵岂识锦绣段,踵事增华吁可叹。
世间万事率如兹,我亦因之悟文翰。
知我罪我皆春秋,权舆锦绣原马头。
设使世人不尚帛,沸锅谁解白丝抽。
白丝蚕口之所吐,自缚自戕还自取。
何如菜子出青虫,花间常见春驹舞。
这首《白丝行》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丝从生长到制成精美丝绸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深刻思考。
首句“陌桑已椹春蚕老”,描绘了春天里桑树上结满桑葚,春蚕即将老去的景象,预示着蚕丝制作的开始。接着,“春蚕作茧圆且好”描述了春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精心编织出一个圆润而美好的茧,为后续的丝绸制作打下基础。
“缫丝织帛代精工,忘却西陵夺天巧”则赞美了蚕丝的加工工艺,如同高超的工匠技艺,甚至超越了自然界的创造。这里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进行了高度赞扬。
“西陵岂识锦绣段,踵事增华吁可叹”中,“西陵”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此处借指自然或未被人类加工的原始状态。诗人感叹,即便是自然界的创造也无法与人类的智慧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和对自然美的惋惜。
“世间万事率如兹,我亦因之悟文翰”则引申至更广泛的人生哲理,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相似的规律,诗人因此领悟到了文字(文翰)的力量,即通过文字可以记录、表达和传承这些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知我罪我皆春秋,权舆锦绣原马头”进一步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历史都将铭记这段思考。这里的“权舆”意为起源或开端,比喻文字是文明和知识的源头。
最后一句“设使世人不尚帛,沸锅谁解白丝抽”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们不再追求丝绸,那么将失去对精细工艺的欣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这里暗含了对传统技艺和自然美学价值的珍视。
“白丝蚕口之所吐,自缚自戕还自取”是对蚕丝制作过程的直接描写,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社会中个体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束缚。最后,“何如菜子出青虫,花间常见春驹舞”以菜子和青虫的生长为例,表达了对自然生长过程的赞美,以及对生命自由发展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蚕丝制作的工艺之美,更蕴含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万里巴江外,三声月峡深。
何年有此路,几客共沾襟。
断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
悽凉离别后,闻此更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