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依然柳色,西园犹剩莺声。
无聊独向阑干倚,徙倚送云行。
树影长留夕照,镜花不似春情。
断肠时候难重省,忽■暗愁生。
南浦依然柳色,西园犹剩莺声。
无聊独向阑干倚,徙倚送云行。
树影长留夕照,镜花不似春情。
断肠时候难重省,忽■暗愁生。
这首《乌夜啼》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哀愁的画面。开篇“南浦依然柳色,西园犹剩莺声”,以南浦的柳色和西园的莺鸣,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略显寂寥的氛围。柳色依旧,莺声犹在,却给人以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接着,“无聊独向阑干倚,徙倚送云行”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倚靠栏杆,目送云朵飘逝,既是时间的流逝,也是情感的消散,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树影长留夕照,镜花不似春情”则将画面转向静默的傍晚,夕阳下的树影与镜中虚幻的花朵形成对比,暗示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对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最后,“断肠时候难重省,忽■暗愁生”表达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与哀愁,仿佛心灵深处的创伤无法复原,而这种愁绪在不经意间悄然滋生,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
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
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
悬瓢木叶上,风吹何历历。
幽人不耐烦,振衣步闲寂。
回流清见底,金沙覆银砾。
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
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
吟咏秋水篇,渺然忘损益。
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
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
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
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
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
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
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
今我官职冷,君君来往频。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
平生虽寡合,合即无缁磷。
况君秉高义,富贵视如云。
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
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胡为谬相爱,岁晚逾勤勤。
落然颓檐下,一话夜达晨。
床单食味薄,亦不嫌我贫。
日高上马去,相顾犹逡巡。
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
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
远从延康里,来访曲江滨。
所重君子道,不独愧相亲。
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
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
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
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
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
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
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
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
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
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
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