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吊厓二首·其二》
《吊厓二首·其二》全文
明 / 李以龙   形式: 七言律诗

南北河山入战图,中原戎马失皇都。

海门日月有千古,晋国衣冠惟五胡。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

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

(0)
鉴赏

这首诗《吊厓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以龙所作,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首句“南北河山入战图”,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与广袤的河山融为一体,暗示了历史上的烽火连天、战乱不息。接着“中原戎马失皇都”一句,点明了战争导致的皇都沦陷,中原地区遭受破坏的惨状,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痛之情。

“海门日月有千古”,转而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的永恒与日月的见证,暗示尽管国家兴衰更替,但历史的痕迹却永远留存。接下来“晋国衣冠惟五胡”一句,通过对比晋国的辉煌与五胡的入侵,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担忧。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翠华代表皇家的仪仗,岛屿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青冢则是古代帝王陵墓的象征,蘼芜则是一种野草,这里用来形容荒凉与衰败。这两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最终归宿,以及他们身后留下的空旷与荒凉,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两句,引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哀悼。在祠庙中祭祀,是对先人的追思;“拭眼江门看大书”,则是对历史书籍的阅读与反思,寓意着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对故国的深情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

作者介绍

李以龙
朝代:明

李以龙,字伯潜,号见所。新会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举人。绝迹公车,与弟以麟潜心理学。其学以居敬主静为本,立敦以忠信诚悫为务。卒年九十一,祀乡贤。著有《省心录》、《寒窗感寓集》、《进学诗》。清顾嗣协编《冈州遗稿》卷四、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等有传。
猜你喜欢

寄题曹氏居竹

维古修竹乡,君子世此居。

厥壤既宜竹,种竹环其庐。

根不取马箠,笋不供盘蔬。

永保岁寒盟,子孙乐只且。

老夫何当曳长裾,一窥旌节旧门闾。

华亭岂羡扬州鹤,松江自足冯驩鱼。

田园伏腊颇有馀,竹中明灯夜读书。

(0)

西斋秋感二十首·其七

孤灯阅近史,伤哉宣靖中。

起兵破中原,不在鸭绿东。

乃在江之南,临川一老翁。

文高学本僻,行急名骤穹。

性命了未谙,物务藐弗通。

聚敛改法度,开边兴兵戎。

祐符不坐党,粘斡焉来攻。

朽骨谅已尽,遗祸犹无穷。

(0)

西斋秋感二十首·其十二

灵运永嘉日,玄晖宣城时。

池草既清唱,窗岫亦妍辞。

郡胜山水媚,心赏良足怡。

庙廊有颜沈,味合深己知。

桐濑较二□,川岭信复奇。

拙陋方二谢,岂不粗能诗。

兵革值迁变,衣冠逢乱离。

已矣莫我识,怅焉归棹迟。

(0)

次韵汪以南閒居漫吟十首·其九

鱼龙古仙翁,诸人赖私淑。

五教绍虞敷,六艺极周郁。

邦侯绝相知,异君大雅姿。

胡欲撤皋比,不愿为人师。

老我羽已铩,栖此鹪鹩枝。

君当上青云,阿阁巢长离。

(0)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如大都·其三

所谓先天易,诸人识不破。

独一观物翁,入手不放过。

太极是生两,然后品物播。

参以邵子言,佛老义自堕。

(0)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其九

今所以知古,赖世有书史。

后所以信今,岂不亦藉此。

昔在韩魏公,治平四载耳。

仁皇实录就,贼贾独不尔。

窃位十六年,不奏理庙纪。

咸淳至德祐,抑又可知矣。

国亡邪正混,衮挞笔孰泚。

衰翁抱丹心,但恐将溘死。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赵徵明 仲子陵 陈慥 王庭珪 刘子翬 熊禾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丰子恺 朱光潜 唐弢 陆轸 宋光宗 赵必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