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河山入战图,中原戎马失皇都。
海门日月有千古,晋国衣冠惟五胡。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
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
南北河山入战图,中原戎马失皇都。
海门日月有千古,晋国衣冠惟五胡。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
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
这首诗《吊厓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以龙所作,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首句“南北河山入战图”,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与广袤的河山融为一体,暗示了历史上的烽火连天、战乱不息。接着“中原戎马失皇都”一句,点明了战争导致的皇都沦陷,中原地区遭受破坏的惨状,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痛之情。
“海门日月有千古”,转而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的永恒与日月的见证,暗示尽管国家兴衰更替,但历史的痕迹却永远留存。接下来“晋国衣冠惟五胡”一句,通过对比晋国的辉煌与五胡的入侵,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担忧。
“渺渺翠华游岛屿,萋萋青冢落蘼芜”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翠华代表皇家的仪仗,岛屿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青冢则是古代帝王陵墓的象征,蘼芜则是一种野草,这里用来形容荒凉与衰败。这两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最终归宿,以及他们身后留下的空旷与荒凉,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黍离歌罢还祠庙,拭眼江门看大书”两句,引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哀悼。在祠庙中祭祀,是对先人的追思;“拭眼江门看大书”,则是对历史书籍的阅读与反思,寓意着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对故国的深情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
维古修竹乡,君子世此居。
厥壤既宜竹,种竹环其庐。
根不取马箠,笋不供盘蔬。
永保岁寒盟,子孙乐只且。
老夫何当曳长裾,一窥旌节旧门闾。
华亭岂羡扬州鹤,松江自足冯驩鱼。
田园伏腊颇有馀,竹中明灯夜读书。
孤灯阅近史,伤哉宣靖中。
起兵破中原,不在鸭绿东。
乃在江之南,临川一老翁。
文高学本僻,行急名骤穹。
性命了未谙,物务藐弗通。
聚敛改法度,开边兴兵戎。
祐符不坐党,粘斡焉来攻。
朽骨谅已尽,遗祸犹无穷。
灵运永嘉日,玄晖宣城时。
池草既清唱,窗岫亦妍辞。
郡胜山水媚,心赏良足怡。
庙廊有颜沈,味合深己知。
桐濑较二□,川岭信复奇。
拙陋方二谢,岂不粗能诗。
兵革值迁变,衣冠逢乱离。
已矣莫我识,怅焉归棹迟。
今所以知古,赖世有书史。
后所以信今,岂不亦藉此。
昔在韩魏公,治平四载耳。
仁皇实录就,贼贾独不尔。
窃位十六年,不奏理庙纪。
咸淳至德祐,抑又可知矣。
国亡邪正混,衮挞笔孰泚。
衰翁抱丹心,但恐将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