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阅近史,伤哉宣靖中。
起兵破中原,不在鸭绿东。
乃在江之南,临川一老翁。
文高学本僻,行急名骤穹。
性命了未谙,物务藐弗通。
聚敛改法度,开边兴兵戎。
祐符不坐党,粘斡焉来攻。
朽骨谅已尽,遗祸犹无穷。
孤灯阅近史,伤哉宣靖中。
起兵破中原,不在鸭绿东。
乃在江之南,临川一老翁。
文高学本僻,行急名骤穹。
性命了未谙,物务藐弗通。
聚敛改法度,开边兴兵戎。
祐符不坐党,粘斡焉来攻。
朽骨谅已尽,遗祸犹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寂的夜晚独自一人,借着孤灯阅读历史书籍,对于往昔岁月的动乱感到悲伤。"宣靖中"指的是唐朝的宣宗和靖宗年间,那是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而后面的"起兵破中原,不在鸭绿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北方边疆之战的忧虑,感叹战争并非发生在鸭绿江之东,而是在南方。
接着,诗人描述自己身处江南,遇见一位年迈的老翁。这个老翁"文高学本僻,行急名骤穹",表明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性格耿直,对于名利之事没有过多的追求。然而,他对于生命和命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世间的事务也感到困惑。
在下面的诗句中,"聚敛改法度,开边兴兵戎"描绘了当时政治混乱、军事频繁的情况。而"祐符不坐党,粘斡焉来攻"则可能是指某种政治斗争或外来的侵袭。最后,"朽骨谅已尽,遗祸犹无穷"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往事的反思,认为有些过错虽已过去,但其带来的灾难却仍然在持续影响着后世。
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动乱时代的忧虑,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