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
战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
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
战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兵远离家乡、征战异地的凄凉情景和内心世界。开篇“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两句,设置了整个诗歌的意境。边疆的草因为干旱而失去了春天的生机,而剑光映照在荒野中,却增加了尘土的感觉,这既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也反映了士兵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凉。
“战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两句,则具体展示了战乱的现场。骥尾可能是指战马的尾巴,战场上收集这些象征着力量与速度的东西,却只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清瀚怯龙鳞”中的“清瀚”形容声音的清晰而又孤寂,“怯”则表达了一种畏惧之心,通过龙鳞来比喻战士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恐惧和挑战。
接下来的“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两句,转向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帆色的升起预示着归途的开始,“归越”则指向南方的家乡。而“松声厌避秦”中的“厌避”意味着厌倦和逃避,通过松声来表达诗人对于战乱之地——秦(这里代指中原地区)的厌恶与逃离。
最后,“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两句,抒发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逢范蠡可能是指遇到能够理解自己、提供帮助的人,而“处处是通津”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通往心灵深处的安宁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以及士兵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厉玄对唐代战乱时期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
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沉。
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
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
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之此深。
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
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