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雨意醒,江湖满载夕阳明。
老翁暮钓扁舟去,稚子归樵一笛横。
溪月悠悠含夜意,林风细细作秋声。
诗魂散落无羁束,试效樊川赋晚晴。
万里无云雨意醒,江湖满载夕阳明。
老翁暮钓扁舟去,稚子归樵一笛横。
溪月悠悠含夜意,林风细细作秋声。
诗魂散落无羁束,试效樊川赋晚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晚景图。首联“万里无云雨意醒,江湖满载夕阳明”以广阔的天空和江面为背景,夕阳映照下,万物沐浴在温暖的余晖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颔联“老翁暮钓扁舟去,稚子归樵一笛横”则通过老翁垂钓与稚子归家两个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平和与和谐,老少两代人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映衬,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颈联“溪月悠悠含夜意,林风细细作秋声”将视线转向夜晚,溪边的月亮缓缓升起,似乎带着夜的深意,而林间的微风吹过,带来了秋天特有的细腻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尾联“诗魂散落无羁束,试效樊川赋晚晴”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景象的感慨,认为这样的自然美景如同诗的灵魂一般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诗人试图模仿唐代诗人杜牧(字樊川)的风格,来歌颂这晚晴的美好时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谐生活的追求。
溪山有佳月,可以永今夕。
惊心总悠悠,过眼纷籍籍。
何为秋向深,甚是老已逼。
长谣陶一觞,怀抱所共席。
披衣步良夜,奈此佳月何。
太虚澹以阔,青景转觉多。
风微泛家山,露湛明庭树。
乌鹊无停栖,稀星片云度。
光冷秋气肃,感时唯自惊。
徘徊亦已久,不知更漏深。
嫦娥在高高,传闻殊恍惚。
双鹤快飞来,驾我探月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