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馀诗石,谁移榜县斋。
閒来得寻句,小立为兴怀。
人俗真难疗,言高不可埋。
窗前有疏竹,大嚼对吾侪。
野寺馀诗石,谁移榜县斋。
閒来得寻句,小立为兴怀。
人俗真难疗,言高不可埋。
窗前有疏竹,大嚼对吾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韩淲在绿筠轩中观赏苏轼(坡翁)诗歌刻字的情景。通过“野寺馀诗石”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置身于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古老的诗石见证了历史的沉淀。接着,“谁移榜县斋”一句,既是对苏轼诗歌被精心安置于轩中的赞叹,也暗含着对诗人韩淲个人品味与审美追求的肯定。
“閒来得寻句,小立为兴怀”,这两句展现了诗人闲暇时寻觅诗句的乐趣,以及在欣赏过程中所激发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仅是对苏轼诗歌的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释放。
“人俗真难疗,言高不可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和个人言论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改变世俗的偏见和低俗是困难的,而高尚的言论则不应被埋没,应当得到传播和尊重。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
最后,“窗前有疏竹,大嚼对吾侪”,通过描绘窗外疏竹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朋友们共享这份雅趣的情境。这里的“大嚼”并非指实际的饮食,而是比喻性地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们畅谈、分享知识和情感的愉悦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苏轼诗歌的深情厚爱,也反映了其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以及与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体现。
霜钟一发。收鱼錀、千门灯火初揭。
腷膊何声,檐头墙角,高低相接。凄清幽咽。
乍疑是、砧敲凉月。却原来、无衣何处,手冻心如结。
听到三更尽,虬箭频催,几曾得歇。
珠楼锦帐,梦巫山、云峰叠叠。
日出酣眠,那知道、更残漏彻。
却还愁,酸风酝酿来夜雪。
习武兼观俗,遵循家法常。
鸿规思缵绍,鹤算喜康彊。
隔岁巡边徼,乘时选猎场。
所期绥内外,即以靖封疆。
启跸撰良日,横鞭趁晓凉。
都人传燕喜,卫卒逞鹰扬。
列嶂挼蓝近,千畦环秀长。
朗悬晴霭碧,香拥午云黄。
随驻行秋辇,行临避暑庄。
卷阿留胜迹,泉石待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