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钟一发。收鱼錀、千门灯火初揭。
腷膊何声,檐头墙角,高低相接。凄清幽咽。
乍疑是、砧敲凉月。却原来、无衣何处,手冻心如结。
听到三更尽,虬箭频催,几曾得歇。
珠楼锦帐,梦巫山、云峰叠叠。
日出酣眠,那知道、更残漏彻。
却还愁,酸风酝酿来夜雪。
霜钟一发。收鱼錀、千门灯火初揭。
腷膊何声,檐头墙角,高低相接。凄清幽咽。
乍疑是、砧敲凉月。却原来、无衣何处,手冻心如结。
听到三更尽,虬箭频催,几曾得歇。
珠楼锦帐,梦巫山、云峰叠叠。
日出酣眠,那知道、更残漏彻。
却还愁,酸风酝酿来夜雪。
这首《凄凉犯·寒柝》由清代诗人贲黄理所作,描绘了一幅寒冷冬夜的凄凉景象。诗中以“霜钟”开篇,形象地勾勒出冬夜初寒时分,钟声回荡在寂静的空气中,仿佛千家灯火初亮,营造出一种冷清而静谧的氛围。
接着,“腷膊何声,檐头墙角,高低相接”,通过声音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寒意的世界,声音从高处到低处,层层叠叠,仿佛是冬夜特有的音符,交织成一片寒冷的乐章。
“凄清幽咽”四字,直接点明了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哀伤,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深处。接下来,“乍疑是、砧敲凉月”,又以想象中的砧声敲击月色,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孤寂与寒冷。
“却原来、无衣何处,手冻心如结”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切身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与忧郁之情。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细腻,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听到三更尽,虬箭频催,几曾得歇”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强调了寒冷与孤独的持久性,仿佛时间也在为这份凄凉助威,无法逃脱。
“珠楼锦帐,梦巫山、云峰叠叠”这一句,以梦境中的奢华与现实的寒苦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感。
“日出酣眠,那知道、更残漏彻”则以日出后人们继续沉睡的状态,反衬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却还愁,酸风酝酿来夜雪”一句,以对即将到来的严寒的担忧,收束全篇,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寒冷冬夜时的孤独、忧郁和对未来的忧虑,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水月指陈,最疏最亲。若谓可见,还带重轮。
月皎于上,水流于下。彼此非干,应缘何假。
声回响转,垛成招箭。指喻孰明,标门谁辨。
凡夫见闻,月皎水浑。心波业识,奔流苦门。
二乘闻见,如镜中面。对像迷真,渠还未荐。
水澄月映,孤光迥迥。灭此化城,更须前进。
一月耀天,光吞大千。森罗顿现,亘尔无边。
齐含宝月,交光廓彻。非中非外,一多融摄。
毗卢性海,自他无碍。迷悟悟迷,相亡相在。
一尘百亿,百亿一尘。奔走尘刹,不动本身。
光亡月落,几人摸索。四十九年,浑用不著。
丈夫壮志,自有行市。十字路头,看人失利。
不忻诸圣,不厌凡夫。拈箕奉帚,跨马骑驴。
若人笑我,我亦笑渠。更问如何,我不识书。
《标指六偈.水月》【宋·释清远】水月指陈,最疏最亲。若谓可见,还带重轮。月皎于上,水流于下。彼此非干,应缘何假。声回响转,垛成招箭。指喻孰明,标门谁辨。凡夫见闻,月皎水浑。心波业识,奔流苦门。二乘闻见,如镜中面。对像迷真,渠还未荐。水澄月映,孤光迥迥。灭此化城,更须前进。一月耀天,光吞大千。森罗顿现,亘尔无边。齐含宝月,交光廓彻。非中非外,一多融摄。毗卢性海,自他无碍。迷悟悟迷,相亡相在。一尘百亿,百亿一尘。奔走尘刹,不动本身。光亡月落,几人摸索。四十九年,浑用不著。丈夫壮志,自有行市。十字路头,看人失利。不忻诸圣,不厌凡夫。拈箕奉帚,跨马骑驴。若人笑我,我亦笑渠。更问如何,我不识书。
https://shici.929r.com/shici/u5Rwrn5I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