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疏慵不进修,实无言说实无求。
夺饥人口中之食,驱耕者手里之牛。
真快活,百无忧。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流拍天流。
不起疏慵不进修,实无言说实无求。
夺饥人口中之食,驱耕者手里之牛。
真快活,百无忧。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流拍天流。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八十二首,是一首禅宗风格的诗歌。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起疏慵不进修”,点明了诗人对于懒散和放纵的态度,认为不应因疏懒而放弃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警醒和自我提升。接下来,“实无言说实无求”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强调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并非来自外在的言语或欲望的追求,而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和自我认知。
“夺饥人口中之食,驱耕者手里之牛”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而忙碌、竞争的景象,仿佛剥夺了他人基本的生活资源。这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物质追求的反思,以及对精神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真快活,百无忧”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快乐的理解,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这种快乐是无忧无虑的,是内在的、持久的。
最后,“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流拍天流”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归宿不是外界的任何地方,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五湖风流拍天流,可能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世界,或者是诗人理想中的自由生活状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与世俗生活的矛盾,以及在两者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的物质追求,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快乐。
龙游接衢州,景不殊兰溪。
山少滩濑多,沙石成长堤。
溪流时冲决,两岸无平蹊。
湍急舟行速,水浅石可携。
野旷少人烟,地瘠艰锄犁。
泊舟无村市,遇夜随停栖。
幸无狂客惊,惟闻山鸟啼。
船定水汨汨,篷疏风凄凄。
寤寐梦不成,候晓无鸣鸡。
惆怅盼家山,遥遥望中迷。
龙门何峥嵘,此地表奇迹。
山分两崖青,天豁一罅白。
知非禹功凿,想是鬼手劈。
长为风雨关,开阖自朝夕。
深合未吐云,对峙不崩石。
日光寒易倾,苔色阴更积。
只宜过此内,便与人境隔。
始窥已幽深,渐入尤险窄。
暗中把危藤,蜿蜒欲惊魄。
僧留看古刻,敲火照绝壁。
晚闻松竹号,汹若波浪激。
不知神鱼飞,到此谁点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