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天作险,此地复楼台。
一径云中度,三川日下来。
东迁周左计,先入汉雄材。
自有蓬桑志,西南万里开。
潼关天作险,此地复楼台。
一径云中度,三川日下来。
东迁周左计,先入汉雄材。
自有蓬桑志,西南万里开。
这首明代诗人陆深的《至潼关》描绘了潼关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其历史地位。首句"潼关天作险"强调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峻,仿佛是天然的屏障。接下来的"此地复楼台"则展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和谐共存,增添了人文气息。
"一径云中度,三川日下来"通过描绘道路如在云端穿行,日光洒落三条河流的景象,展现出潼关的高峻与壮阔,以及时光的流转。"东迁周左计,先入汉雄材"借用了历史典故,暗示潼关在历史上曾是战略要冲,吸引着众多英雄豪杰。
最后两句"自有蓬桑志,西南万里开"表达了诗人对潼关未来的期许,寓意着潼关如同蓬莱仙境般充满生机,将向更广阔的西南方向拓展其影响力。整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又寄寓了深厚的历史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衮衮河渭浊,皎皎江汉清。
源流既自异,美恶终未明。
嗟我顽钝质,乃与公并生。
出处每自托,讴吟辄尝赓。
譬如病足马,共此千里程。
胜负坐已决,岂待终一枰。
忆公年少时,濯濯吐新萌。
坚姿映松柏,直节凌榛荆。
学成志益厉,秋霜落春荣。
澹然养浩气,脱屣遗齐卿。
百鍊竟不变,三年终未鸣。
区区两郡守,籍籍四海声。
年来效溯默,世事慵讥评。
不见室家好,恍如揖重城。
别离长尘垢,岁月何峥嵘。
彭门偶会合,白发互相惊。
受教恐不足,吐论那复争。
疾雷发聋聩,清月照昏盲。
笃爱未忍弃,浪云旧齐名。
更请同郭许,题品要当精。
述哀家园忍重论,墨沈犹新泪亦温。
宁比庐陵阡表痛,略同河曲寓书言。
固知信友方为孝,不独因文得幸存。
犹记项城称帝事,已牵时难入私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