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
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
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名为《苏幕遮》。从诗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道法修炼的理解。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与心灵关系的独到见解。在这里,“天不高,地不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描述,而是指在道法的修炼中,对于外界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尺度。"惟有真心"则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即通过修炼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澄明状态,这种状态下能将万物都包容其中。
"不用之时全体在,用即拈来,万象周沙界。"
这里诗人描绘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当不需要使用这种真心时,它就如同存在而不显现,一旦有所需它便能立即呈现,能够洞察万事万物,就像是站在沙滩之上,环视四周的广阔世界。
"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
这几句诗歌颂扬的是道法中的修炼过程。“虚无中”指的是超脱世俗的虚幻状态,而“尘色内”则意味着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的纯净。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过对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转化,即"尽是还丹"。"历历堪收采"描述的是这种修炼过程中,对于内在精华的不断提取与积累。
"这个鼎炉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
最后两句诗,"这个鼎炉解不解"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修炼过程中的疑惑或是自我省察,即对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和精神修为的深入探究。"养就灵乌"则是指通过不断的修炼,使得心灵如同黑鸟般成长起来,而"飞出光明海"则象征着达到一种超脱与自由的境界,心灵得以在广阔的光明之中翱翔。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法修炼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世界的追求。通过对宇宙、心灵以及修炼过程的描绘,吕岩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我实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