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原自逊朱程,真宰何尝有定名。
偶聚千花薰塔石,曾闻一偈悟神鹦。
每思岳麓终难继,自入熊山不可迎。
酷似报知求剑者,刻舟留画记云旌。
儒林原自逊朱程,真宰何尝有定名。
偶聚千花薰塔石,曾闻一偈悟神鹦。
每思岳麓终难继,自入熊山不可迎。
酷似报知求剑者,刻舟留画记云旌。
这首诗以“咏面壁初祖(其四)”为题,作者为明代的释今无。诗中借用了佛教中的“面壁”典故,表达了对修行者追求真理、静心悟道精神的赞美。
首联“儒林原自逊朱程,真宰何尝有定名”,对比儒家学说与佛家智慧,指出两者虽各有成就,但真正的主宰(即宇宙真理)并非固定于某一家之言,暗示了追求真理的道路是多元且开放的。
颔联“偶聚千花薰塔石,曾闻一偈悟神鹦”,描绘了一幅自然与灵性交融的画面,通过“千花”、“塔石”和“一偈”、“神鹦”的意象,象征着修行者在自然中领悟佛法,如同神鹦般通晓禅机,表达了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得以净化的境界。
颈联“每思岳麓终难继,自入熊山不可迎”,借用历史上的岳麓书院与熊山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思与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后世难以完全继承前人的智慧与精神,强调了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尾联“酷似报知求剑者,刻舟留画记云旌”,以“报知求剑者”和“刻舟留画”的故事,比喻修行者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应像“刻舟留画”一样,留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此激励后来者继续探索,体现了对后世传承者的期许与鼓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修行者追求真理、静心悟道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后世传承者的期许与鼓励。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含桃实已落,红薇花尚熏。
冉冉三月尽,晚莺城上闻。
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
半酣忽长歌,歌中何所云?
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
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贱贫。
天下三品官,多老于我身。
同年登第者,零落无一分。
亲故半为鬼,僮朴多见孙。
念此聊自解,逢酒且欢欣。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日居复月诸,环回照下土。
使我玄云发,化为素丝缕。
禀质本羸劣,养生仍莽卤。
痛饮困连宵,悲吟饥过午。
遂令头上发,种种无尺五。
根稀比黍苗,梢细同钗股。
岂是乏膏沐,非关栉风雨。
最为悲伤多,心焦衰落苦。
余者能有几,落者不可数。
秃似鹊填河,坠如乌解羽。
苍华何用祝,苦辞亦休吐。
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
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
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
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
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
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
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