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坛幡影落,一径入尧峰。
竹暗云生壁,沙虚水应舂。
鹤听林外梵,猿赴食时钟。
风雨天南黑,阴崖有伏龙。
石坛幡影落,一径入尧峰。
竹暗云生壁,沙虚水应舂。
鹤听林外梵,猿赴食时钟。
风雨天南黑,阴崖有伏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登临尧峰寺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自然之韵。首句“石坛幡影落”以静谧的石坛和飘落的幡影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接着,“一径入尧峰”则引出了登山的路径,将读者带入到探索自然的旅程中。
“竹暗云生壁,沙虚水应舂。”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间竹林的幽深与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沙地的虚幻与流水的潺潺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竹林的暗绿与云雾的轻盈交织,沙地的虚无与流水的节奏相映成趣,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和谐。
“鹤听林外梵,猿赴食时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生灵与寺庙的和谐共存。鹤在远处聆听寺庙的梵音,猿猴则在特定的时间觅食,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宗教之间的微妙联系。
最后,“风雨天南黑,阴崖有伏龙。”这两句描绘了山中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景象,以及在阴暗悬崖下可能潜藏的神秘生物——伏龙。这样的描写既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未知与无限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爱君凛凛有英风,刮目相看为改容。
榻解久悬延孺子,楼登百尺卧元龙。
货因缕积成良贾,学务深耕鄙惰农。
已约三冬重过我,尽携书史日相从。
恍然身寄一山川,玉宇银墙堕我前。
欲便乘风向寥廓,恨无新句落云烟。
延枚座右频虚席,访戴人遐叹独贤。
遥想支颐对秦望,朝来清思浩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