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辛未岁旦用苏子由韵成两诗寄诸子侄·其二》
《辛未岁旦用苏子由韵成两诗寄诸子侄·其二》全文
宋 / 李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频把光阴惜寸分,十年阅尽世中人。

衰容暗换图中象,和气潜回海底春。

香袅金炉沉水暖,茶烹石鼎乳泉新。

丹元息息添真火,肯使空花翳五轮。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光在辛未岁旦时所作,以苏轼的韵律创作了两首诗赠予自己的子侄。诗中充满了对时光的珍惜与对世事的洞察,同时也蕴含着对内在修养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频把光阴惜寸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视,认为每一刻都如同珍贵的寸金,值得用心去把握。接着“十年阅尽世中人”,则展现了诗人历经十年,见证了世间百态,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衰容暗换图中象,和气潜回海底春”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个人的衰老比作画中的形象变化,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外貌与心境都会有所改变;而“和气潜回海底春”则象征着内心的和谐与平静,如同春日的温暖,即使在深海也能感受到生机与活力。

“香袅金炉沉水暖,茶烹石鼎乳泉新”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生活场景,通过香气袅袅的香炉与新煮的茶水,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丹元息息添真火,肯使空花翳五轮”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在修炼与精神追求的执着。这里的“丹元”可能指的是道家炼丹之术,象征着对内在力量的培养与提升;“真火”代表了真理或真我,强调了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空花”则是佛教中常用来比喻虚幻无常的事物,暗示诗人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间、人生、自然与内在修养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李光

李光
朝代:宋   字:泰发   号:转物老人   籍贯: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   生辰:1078年12月16日[1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
猜你喜欢

秋试报罢久滞里门感赋二首·其一

跋浪仍归点额中,依然??对秋风。

学荒敢惜求全毁,遇蹇惟成得半功。

莫向文章论得失,要从气数验穷通。

即有多少青云客,知否投时语尽工。

(0)

小春十日陪子良先生麦味榴大守锦銮明斋游青原山子良先生成诗一章奉和原韵

龙湫虎穴祖关开,揽胜同登旧镜台。

流水亦知宗派别,名山未许俗人来。

参天尚有千年柏,题壁先吟十月梅。

颜李文黄遗迹在,为摹残碣几徘徊。

(0)

六月上浣将赴金陵留别赵一臣明府

一见如相识,风流是我师。

才人多好色,仙史必能诗。

韵事传菱角,新声谱竹枝。

抟沙忽吹散,愁绝挂帆时。

(0)

晓渡瓜洲

夜泊金山下,晓渡瓜洲口。

枕边闻橹声,蒲牢尚遥吼。

起望大江中,雾气亘八九。

日出远溆明,水城见如斗。

溯流舟忘迟,近港觉行久。

渐看帆樯聚,舟人互呼友。

风色招大旗,霜痕入江柳。

回望金焦山,青青辨还否。

行人喜踰险,鱼市趁沽酒。

扬州咫尺间,舣舟亭午后。

(0)

送金篯孙南归

云龙追逐久相亲,四异三同试儗伦。

火急书成输健者,酒阑客散羡归人。

田园最是初还乐,铅椠犹多未了因。

得失寸心吾辈事,桑榆珍重史亭身。

(0)

题重摹憩园图四首·其四

祖德留遗易水滨,诸孙绳武愧无因。

羊昙旧是西州客,会到名园作主人。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丰子恺 朱光潜 唐弢 陆轸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