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一》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0)
注释
我:指代诗人自己。
本:本来。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一钓舟:一艘小船,常用来比喻隐士生活。
意嫌:内心感到。
高屋:高大的房子。
冷飕飕:形容冷清、寒冷。
师:此处可能指有禅意或隐居的老师。
此室:指老师的居室。
才方丈:仅仅一丈见方,形容空间狭小。
一炷清香:一柱香,象征清净和禅意。
尽日留:整天都弥漫着。
翻译
我原本是西湖上的一叶钓舟,心中却嫌高大的房屋太过清冷。
我羡慕那位老师的居室虽仅方丈大小,但整日里都有一缕清香缭绕。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幽静生活情趣的诗句,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之手。诗人以亲身体验的口吻,讲述自己在西湖上的一次独特经历。

“我本西湖一钓舟”,这里的“钓舟”指的是一种捕鱼的工具,但在此处被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船只。西湖是苏轼曾居住过的地方,他对这片水域有着深厚的情感。诗人通过这一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他个人的生活空间。

“意嫌高屋冷飕飕”,这里的“高屋”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住宅,而“冷飕飕”则传达出一种清凉而又略带寂寞的感觉。这一句表明诗人对于自己居所的感受,似乎觉得这样的环境过于孤独和冷清。

接下来的两句,“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则转向了对某位师父(可能是佛教僧侣)的生活空间的赞美。这里的“方丈”是一个面积单位,但在此处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恰到好处、适中的空间感受。而“一炷清香尽日留”则描写了房间中淡雅的香气,能够持续一整天,这不仅是对物质环境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心灵宁静状态的一种向往。

总体来说,这几句诗通过对比和赞美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环境和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它既展现了苏轼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鹧鸪天.丙午沪滨除夜

莫厌屠苏酒入唇。雪馀帘户转奇温。

接天镫色流连夜,照海花光著莫春。

吟鬓短,彩符新。五湖犹是未归人。

明年好办扶犁去,为报苕山一㡧云。

(0)

绿盖舞风轻.遥和鹜翁元武湖逭暑之作,同弁阳老人韵

一阕定风波,倦眼登临,危阑对横绮。

凉笛延秋,江湖归未得,浅醉慵倚。

劫后吟魂,又轻被、蘋丝牵系。

正红衣掠岸,西风催堕秋蕊。杯底。

遣得孤欢照影,弄清波、短鬓尘洗。

酒入襟痕,好心期、换与故年閒泪。

梦里沧洲,更不信、孤根无寄。

过江人,销尽看花英气。

(0)

望江南·其十

长水畔,二隐比龟溪。

不分诗名叨一馔,居然词派有连枝。人道好埙篪。

(0)

玉烛新.叔问赠瑞香,谓即离骚九章之露申也。赋此报谢,叔问以为有美人怀服之思

铅霜和影飏。是碎剪春愁,蕊珠宫样。

麝尘院落,东风外、旋展流苏成桁。

钗梁未上,颗颗结、相思花网。

端正看、分朵幽云,羞供少年新赏。

含风漫整新妆,怕短梦蓬莱,故宫潜怅。

众香敛避,开落事、试问孤根谁傍。葳蕤玉障。

解睡彻、芳韶骀荡。休赚取、属酒春人,熏笼夜帐。

(0)

秋宵吟.和白石自制曲

水窗虚,苣蜡皎。梦醒秋堂羁悄。

还依枕、正雾雨冥迷,砌虫咽晓。理愁丝,似乱葆。

倦客三年江表。消凝处,是荡晚荒波,际天衰草。

瘦尽青山,未办得、一丘送老。

病侵潘令,恨极江郎,揽镜鬓霜绕。天末凉风早。

满目江湖,鸿雁信杳。

怕高楼、细数流光,横竹吹彻怨未了。

(0)

摸鱼子.梅州送春,时得辇下故人三月几望书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安稳归了。

悤悤染柳熏桃过,赢得锦笺悽调。休重恼。

问百五韶光,酝造愁多少。新颦旧笑。

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半残稿。

流波语,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

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

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

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0)
诗词分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诗人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方千里 刘跂 释行海 王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