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安稳归了。
悤悤染柳熏桃过,赢得锦笺悽调。休重恼。
问百五韶光,酝造愁多少。新颦旧笑。
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半残稿。
流波语,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
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
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
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安稳归了。
悤悤染柳熏桃过,赢得锦笺悽调。休重恼。
问百五韶光,酝造愁多少。新颦旧笑。
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半残稿。
流波语,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
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
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
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这首词描绘的是临近黄昏时分,春日悄然离去,没有风雨打扰,显得格外宁静。词人感叹春光易逝,桃花和柳絮的色彩虽美,却带来一丝凄凉的情绪。他询问这短暂的春光究竟酿造了多少愁绪。词中提及的“百五韶光”可能是指农历三月,这是传统上伤春的时节,词人感到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
池台拆卸,莺燕纷飞,似乎在为春日的消逝增添哀伤。流水轻轻述说着落花的美好,然而词人心中的遗憾无法消除。他想象远方的朋友也在栏杆旁独自感怀,只有杜鹃鸟能传达这份深深的思念。他后悔为何没有多停留,直到与春风一同老去。
词人沉浸在深深的忧郁中,设想即使举杯对月,夜色已深,绿叶成荫,也没有人陪伴他醉倒。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词人对春天离去的深深惋惜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词人朱祖谋的独特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