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苦不远,祗在东南郊。
当年贤太守,询俗留衡茅。
土融迸稚笋,露冷县危梢。
凡禽不敢宿,往往双鹤巢。
我翁勒雄文,每读泗涕交。
何时坐琳馆,清响闻琅璈。
问政苦不远,祗在东南郊。
当年贤太守,询俗留衡茅。
土融迸稚笋,露冷县危梢。
凡禽不敢宿,往往双鹤巢。
我翁勒雄文,每读泗涕交。
何时坐琳馆,清响闻琅璈。
这首诗描绘了问政之地的宁静与祥和氛围。首句“问政苦不远,祗在东南郊”表达了政事虽繁重,但距离并不遥远,就在城市的东南方。接下来的“当年贤太守,询俗留衡茅”回忆起昔日贤能的太守,他关心民间疾苦,寓居简陋茅舍,体现了古代官员的亲民之风。
“土融迸稚笋,露冷县危梢”通过描绘土壤融化后嫩笋破土而出,以及寒露使高枝显得更加挺拔,展现了自然生机与宁静。诗人进一步强调这里的和谐,“凡禽不敢宿,往往双鹤巢”,连寻常鸟类都不敢在此过夜,取而代之的是仙鹤在此筑巢,寓意此地为清静之地。
最后两句“我翁勒雄文,每读泗涕交”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他的祖父撰写的文章充满豪情,每次诵读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诗人期待自己也能有朝一日坐在华丽的馆阁中,聆听那如琅玕般清脆的音乐,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先人精神的传承。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问政之所为背景,赞美了古代贤者和地方治理的清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
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
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
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
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
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
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
企予见夜月,委曲破林峦。
潭旷竹烟尽,洲香橘露团。
岂傲夙所好,对之与俱欢。
思君罢琴酌,泣此夜漫漫。
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
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
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
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
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
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
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
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