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
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
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
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童生(科举考生)在一个简陋的草屋中,专心致志地研读七言书。晚上,他听见一位学长吹奏着樵笛的声音,感到国子先生的教诲远不及此情境之美好。
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八九顽童”展现了年纪已高却依然坚持学习的执着与可敬。"土朱勤点七言书"则显示出对学问的专注和勤奋。而"晚听学长吹樵笛"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至于“国子先生殆不如”,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书本知识,对比之下,即使是国子监的教育也无法与这种自然、自由的学习氛围相提并论。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渴望,以及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某种批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学习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折射出了宋代士人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态度。
朝发金陵道,暮泛龙江潮。
驰心在桑梓,宁辞归路遥。
送客星初散,离人酒半消。
秋风起天末,秋月明通宵。
俯仰吟怀壮,逸兴何飘飘。
念子青云器,高谈见风标。
况历贤关久,薰陶非一朝。
兹行趋觐省,拜庆乐陶陶。
明当奋鹏翼,九万看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