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氏乖世道,四海焚诗书。
生民履涂炭,有若沸鼎鱼。
繄昔黄绮俦,避时能保躯。
商岩遂隐遁,足迹辞郊墟。
独夫既失鹿,炎精日光辉。
山河百二间,帝德称无虚。
云何蔽情欲,易子由爱姬。
良臣岂无诛,回天力难施。
而翁亦何人,足能安汉储。
辅相成羽翼,去来从卷舒。
乾坤几秋风,吹老山中芝。
遗踪不可求,披图起遐思。
嬴氏乖世道,四海焚诗书。
生民履涂炭,有若沸鼎鱼。
繄昔黄绮俦,避时能保躯。
商岩遂隐遁,足迹辞郊墟。
独夫既失鹿,炎精日光辉。
山河百二间,帝德称无虚。
云何蔽情欲,易子由爱姬。
良臣岂无诛,回天力难施。
而翁亦何人,足能安汉储。
辅相成羽翼,去来从卷舒。
乾坤几秋风,吹老山中芝。
遗踪不可求,披图起遐思。
这首诗《四皓图》由明代诗人徐庸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与对道德品质的赞美。
诗的开篇“嬴氏乖世道,四海焚诗书”,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秦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与文化破坏,嬴政的暴政导致了四海之内书籍被焚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生民履涂炭,有若沸鼎鱼”进一步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煎熬,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战乱年代的苦难。
“繄昔黄绮俦,避时能保躯。商岩遂隐遁,足迹辞郊墟。”这一段则转向了对四位高士——商山四皓的颂扬。他们避世隐居,远离尘嚣,保全了自身,也避免了参与政治纷争,体现了高尚的道德追求和对个人自由的珍视。
“独夫既失鹿,炎精日光辉。山河百二间,帝德称无虚。”这里通过对比,指出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兴起,强调了汉初的仁政与德治,山河稳固,国泰民安,帝王之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云何蔽情欲,易子由爱姬。良臣岂无诛,回天力难施。”这一部分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批判,以及对贤臣被冤枉的同情,同时也暗示了改变现状的艰难。
最后,“而翁亦何人,足能安汉储。辅相成羽翼,去来从卷舒。”赞扬了那些能够辅助君主,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与能力如同鸟儿的翅膀,随风而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乾坤几秋风,吹老山中芝。”以自然界的秋风比喻时间的流逝,山中的灵芝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提醒人们珍惜时光,传承美德。
“遗踪不可求,披图起遐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怀念与思考,通过阅读历史画卷,激发人们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洞察,对道德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
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
悔系腰间绶,翻为膝下愁。
那堪汉水远,更值楚山秋。
新橘香官舍,征帆拂县楼。
王城不敢住,岂是爱荆州。
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
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
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