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吴叔达的作品,名为《言行相顾》。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颂扬圣人教化、强调个人修养与行为相辅相成的诗篇。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这两句表明圣贤之人倡导的政治教诲,是历经千古而不变的宝贵财富,应当世代相传,不可磨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此处强调立志和言辞是根本,而修养自身、端正行为则更应放在首位。意在告诫读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去行动。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这两句意味着互相需要时不应该有所缺失,相互关照时也应当公平无私,不存偏见。这是对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的描绘。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此处表达的是个人的荣誉与耻辱应由自己来把握,而忠诚和纯正之心,则能感动上苍。这强调了个人品德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这两句将伟大的名声比作珍贵的宝物,同时指出至高无上的道理也同样深奥而难以把握。意在赞美那些能够达到崇高境界的人物和他们的教诲。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最后两句表达的是即便相隔千里,也仍旧能够感应与呼应,那些身处尘世、自视甚高之人,又岂在话下。这是对那些不识时务,只知自满自足者的讽刺。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圣贤教化的颂扬,对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强调,以及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深刻认识。
珠栊寒粉靥。偎罢银篝红兽热。恰值青霜骚屑。
有一种瑶芳,白花翠叶。海天皓月。
羡玉娥、生长绡阙。斜春渚、竟川含绿,一笑嫣然绝。
妙绝。顿成离别。长则伴、儿家妆箧。有时坠落帘茀。
看尽人间,多少蜂蝶。五铢寒到骨。
怅千里、洞庭飞雪。伤情也、旧家何处,悄对素梅说。
雨蓑烟笠,尽寄托、万里封侯怀抱。
水阔沙平,但俯仰、天迥山高月小。
射虎雄心,雕龙绝技,肯任烟波老。
云帆风便,矶边终岂垂钓。
应是慷慨投竿,拂衣仗剑,鸥梦闲红蓼。
缓带轻裘,回首处、写幅秋江画稿。
忠孝家风,文章世业,自是千秋少。
沧浪一卷,旧游都付清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