篙滑露泥泥,舟人及曙鸡。
晓霞催日早,秋水拍天低。
岸阔三山树,潮迷六代堤。
严城犹未启,何处听乌啼。
篙滑露泥泥,舟人及曙鸡。
晓霞催日早,秋水拍天低。
岸阔三山树,潮迷六代堤。
严城犹未启,何处听乌啼。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渡过扬子江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首句“篙滑露泥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晨雾中渡船行进时的景象,篙尖在湿润的泥地上留下痕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舟人及曙鸡”一句,将舟上劳作的人们与初现曙光的雄鸡相联系,不仅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晓霞催日早,秋水拍天低”两句,通过“催”字赋予霞光以生命力,仿佛霞光在催促太阳升起,展现出一幅动态的晨曦画卷。而“秋水拍天低”则描绘了江水与天空的交融之景,水天一色,层次分明,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着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感慨。
“岸阔三山树,潮迷六代堤”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远方,想象中的三山树木与历史的六代堤坝,既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也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最后,“严城犹未启,何处听乌啼”以乌鸦的啼叫作为收尾,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寓意着黎明前的寂静与即将到来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新一天开始的期待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渡江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以及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明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
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
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
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
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
今我官职冷,君君来往频。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
平生虽寡合,合即无缁磷。
况君秉高义,富贵视如云。
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
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胡为谬相爱,岁晚逾勤勤。
落然颓檐下,一话夜达晨。
床单食味薄,亦不嫌我贫。
日高上马去,相顾犹逡巡。
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
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
远从延康里,来访曲江滨。
所重君子道,不独愧相亲。
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
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
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
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
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
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
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
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
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
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
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
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
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弧。
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
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
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
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
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
乳气初离壳,啼声渐变雏。
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