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汪洋接太空,传言万水尽朝宗。
台阳琅峤难南渡,浙海舟山尚北通。
乌石潮生归艇月,龟峰云起列屏风。
蔡牵败退朱濆走,安土无忘击贼功。
此去汪洋接太空,传言万水尽朝宗。
台阳琅峤难南渡,浙海舟山尚北通。
乌石潮生归艇月,龟峰云起列屏风。
蔡牵败退朱濆走,安土无忘击贼功。
这首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海洋与天空相连的壮丽景象,通过“此去汪洋接太空”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浩瀚宇宙的向往。接着,“传言万水尽朝宗”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众多河流最终汇聚大海的想象,寓意着各种力量的最终归宿。
“台阳琅峤难南渡,浙海舟山尚北通”,这两句对比鲜明,一方面描述了台湾东部的琅峤山脉难以跨越,象征着地理上的阻隔;另一方面,浙江的舟山群岛却依然与北方保持联系,暗示着虽然有障碍,但仍有沟通的可能。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乌石潮生归艇月,龟峰云起列屏风”,这两句描绘了乌石山在潮水涨落中与月光交织的景象,以及龟峰山云雾缭绕如屏风般壮观的景色,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展现了自然之美。
最后,“蔡牵败退朱濆走,安土无忘击贼功”,这两句转而涉及历史事件,提到蔡牵(清代海盗)的失败与朱濆的逃遁,强调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忘历史,铭记那些为保卫家园而奋斗的英雄们。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正义的颂扬,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广阔的视野。
近以观远,人以观天。我以观物,后以观前。
小以亲巨,偏以观全。粗以观细,显以观玄。
枝头一珠露,万古包鸿濛。
鸿濛不缘腐草隔,仍向秋萤见化工。
一呼天地始,一吸天地终。
所以圣王不下榻,康民阜物成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