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台峻若丘,伐木构为榭。
俯窥千树杪,飕飕风在下。
萦回观四山,苍翠罨如画。
吾道足至乐,景光不需价。
兰亭别彭殇,右军久已化。
何事电光中,区区争谮骂。
吾欲洗吾耳,红尘已尽谢。
土台峻若丘,伐木构为榭。
俯窥千树杪,飕飕风在下。
萦回观四山,苍翠罨如画。
吾道足至乐,景光不需价。
兰亭别彭殇,右军久已化。
何事电光中,区区争谮骂。
吾欲洗吾耳,红尘已尽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乡村居住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土台峻若丘,伐木构为榭”描绘了一座高耸的土台,仿佛是小丘一般,人们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凉亭,利用自然的木材构建而成。这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也暗示了作者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接着,“俯窥千树杪,飕飕风在下”描述了站在凉亭上向下看去,千树之巅的景象,以及风吹过时的清冷声音。这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萦回观四山,苍翠罨如画”则进一步描绘了四周群山环绕,绿意盎然的景象,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在眼前。这样的景色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激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吾道足至乐,景光不需价”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极度喜爱和满足,认为欣赏这些美景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无需用金钱来衡量。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即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接下来,“兰亭别彭殇,右军久已化”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通过对比古代文人的雅集与现代的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的感慨。这里暗含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永恒不变真理的探寻。
最后,“何事电光中,区区争谮骂。吾欲洗吾耳,红尘已尽谢”则是对现代社会中纷扰喧嚣、是非争执的反思。作者希望远离这些世俗的纷扰,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表达了对纯净、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三元秘秋水,□□□□□。
天人点破消息,梦里悟南华。
河伯徒□□□,□□□归毫末,一笑井中蛙。
试问漆园老,谁是大方家。□黄钟,推甲子,定无差。
悠悠天理人事,风外万飞沙。
且弄空山明月,自荐寒泉秋菊,睡起漱朝霞。
更欲辨齐物,银海眩生花。
玉宇琼楼天窅窅,春融紫禁烟花绕。
龙光摇动五色云,忽觉青蒲生野草。
河图埋没龙马藏,上林桑谷一夜长。
丹穴岂是无凤凰,鸲鹆乃来天子堂。
春秋笔削以为异,未必宣和知此意。
长白山下风萧萧,吹暗沙尘塞天地。
宫中仙子罗衣垂,露倾金盏愁欲悲。
绿烟不开花梦冷,此时颜色非曩时。
转首桑田变沧海,景物凄凉画图在。
江南江北不相知,展卷令人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