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渊之岁,厥月惟玄。泰风肇扬,于昭朗宣。
方叔元老,寔秉斯虔。感我良朋,翕至后先。
于以共约,于樵之巅。于以会之,于石之泉。
方叔敬德,冲和有融。上帝监尔,精明幽通。
不虫不瘁,先兆于松。甘露溶溶,紫云葱葱。
爰降爰注,于公之宫。有孚我朋,类银其从。
甘露连连,有盈三日。既渥既足,维松维乔。
感我良朋,于焉逍遥。甘露连连,有盈三日。
既渥既同,惟心惟一。感我良朋,于焉丽泽。
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德之涵,如露之甘。
君子之孚,君子之祉。何以侑之,德音孔迩。
大渊之岁,厥月惟玄。泰风肇扬,于昭朗宣。
方叔元老,寔秉斯虔。感我良朋,翕至后先。
于以共约,于樵之巅。于以会之,于石之泉。
方叔敬德,冲和有融。上帝监尔,精明幽通。
不虫不瘁,先兆于松。甘露溶溶,紫云葱葱。
爰降爰注,于公之宫。有孚我朋,类银其从。
甘露连连,有盈三日。既渥既足,维松维乔。
感我良朋,于焉逍遥。甘露连连,有盈三日。
既渥既同,惟心惟一。感我良朋,于焉丽泽。
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德之涵,如露之甘。
君子之孚,君子之祉。何以侑之,德音孔迩。
《樵山会讲学者四人方西樵邓敬所何古林与予时甘露连降于紫云楼之松者三日方西樵有诗乃续而赓之》【明·王渐逵】大渊之岁,厥月惟玄。泰风肇扬,于昭朗宣。方叔元老,寔秉斯虔。感我良朋,翕至后先。于以共约,于樵之巅。于以会之,于石之泉。方叔敬德,冲和有融。上帝监尔,精明幽通。不虫不瘁,先兆于松。甘露溶溶,紫云葱葱。爰降爰注,于公之宫。有孚我朋,类银其从。甘露连连,有盈三日。既渥既足,维松维乔。感我良朋,于焉逍遥。甘露连连,有盈三日。既渥既同,惟心惟一。感我良朋,于焉丽泽。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德之涵,如露之甘。君子之孚,君子之祉。何以侑之,德音孔迩。
https://shici.929r.com/shici/ztHPu.html
此诗描绘了一场在自然美景中的学术交流盛会,诗人王渐逵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四位学者在樵山之上,围绕着石泉共议学问的情景。诗中不仅赞颂了学者们的高尚品德与深厚学识,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界的奇观——甘露连降,以此象征着知识的滋润与心灵的净化。
“大渊之岁,厥月惟玄”,开篇即以深邃的季节背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泰风肇扬,于昭朗宣”则暗示了学术交流的光明正大与深远影响。方叔元老的出现,代表了经验与智慧的传承,他“寔秉斯虔”的态度,体现了对学问的敬畏与执着追求。
“感我良朋,翕至后先”,表达了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以及共同探讨学问的喜悦。诗人通过“于以共约,于樵之巅。于以会之,于石之泉”这样的描述,将场景设定在自然之中,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方叔敬德,冲和有融”,是对学者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他们以谦逊的态度、和谐的气质,赢得了众人的尊敬。接下来,“上帝监尔,精明幽通”则寄托了对学者们智慧与道德的期许,希望他们能洞察宇宙奥秘,引领社会风气。
“不虫不瘁,先兆于松”,以松树为喻,象征着学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远见卓识。随后,诗人描绘了甘露降临的奇景,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恩赐,更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甘露溶溶,紫云葱葱。爰降爰注,于公之宫”,形象地展示了甘露从天而降,滋润了学者的心田,也寓意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有孚我朋,类银其从。甘露连连,有盈三日”,进一步强调了友谊的珍贵与知识的宝贵。最后,“既渥既足,维松维乔。感我良朋,于焉逍遥。甘露连连,有盈三日。既渥既同,惟心惟一。感我良朋,于焉丽泽。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德之涵,如露之甘”,诗人以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友谊、知识、品德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明代学者间的深厚友谊与学术交流的盛况,也蕴含了对自然、道德与知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价值的佳作。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浣。
哀哉汉唐馀,左衽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海民慢寒备,不畜衾与裯。
虽苦地气泄,亦无徒跣忧。
逐客久未安,集舍占鸺鹠。
念昔使胡中,车驰卒不留。
貂裘溯北风,十袭犹飕飕。
中涂履冰河,马倒身自投。
宛足费冯翼,千里烦帣韝。
十年事汤剂,风雨气辄浮。
南来足忧虑,此病何时瘳。
名身孰亲疏,慎勿求封侯。
昨夜宿洪泽,再来遂如归。
却行虽云拙,乘险谅亦非。
谁言淮阴近,阻此骇浪飞。
长风径千里,蛟蜃相因依。
眇然恃一叶,此势安可违。
冒涉彼何人,勇决生虑微。
欲速有不达,鱼腹岂足肥。
风帆尚可转,野庙谁能祈。
但当拥衾睡,慎闭窗与扉。
夜闻声尚恶,起视聊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