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浣。
哀哉汉唐馀,左衽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中开哆箕毕,末路牵一线。
却顾沙漠平,南来独飞雁。
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上论召公奭,礼乐比姬旦。
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
子丹号无策,亦数游侠冠。
割弃何人斯,腥臊久不浣。
哀哉汉唐馀,左衽今已半。
玉帛非足云,子女罹蹈践。
区区用戎索,久尔縻郡县。
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
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
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通过对燕山蜿蜒壮丽的描绘,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变迁。诗人以比喻手法,将燕山比作长蛇,横亘千里,分隔了华夏与异族之地。他提及燕山的两端连接着西山和东海岸,中间地形复杂,如同哆箕毕和牵一线般险峻。
诗中提到当地居民风俗各异,既有召公奭倡导的礼乐传统,也有像望诸君那样的军事才能。诗人还提到了燕地的历史人物如子丹,他们虽无良策,但仍被视为游侠之首。然而,诗人感叹这里的耻辱未能洗净,汉唐时期的辉煌已成过往,如今民族风俗受侵,汉服不再普遍。
诗人认为,对抗外敌不能仅依赖武力,治理中原的和平稳定才是关键,只有国家内部安定,敌人才会因形势变化而自乱阵脚。最后,诗人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扭转乾坤,荡涤侵略者,恢复万民安宁。
整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激昂,体现了苏辙对边疆局势的关注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童山曾曾绝人境,十里五里鸣瀑泉。
岩盩溪厔百盘险,经历九曲乃在山之巅。
山巅湿云起蓬勃,风生两袖飞浓烟。
大雨满空压头顶,滔滔奔响垂空天。
急呼避雨雨随至,鸦翻云阵挥雷鞭。
冲雨过崖崖壁立,上有古藤一本势若罗修椽。
叶密结曾盖万根,攫石蚴蟉而盘旋。
阴翳翠幄得神荫,石头枕是虚中眠。
白昼暝暝银海合,栩栩化作漆园之游仙。
游仙亦在巫山台,为雨为云去复来。
天若有情风觉梦。断云零雨一吹开。
颍川日夜流,颍水何瀰瀰。
昔云沈冥人,临流洗其耳。
投以万乘言,蹴尔如挞市。
耳且不欲闻,况能强之仕。
道逢牧犊翁,牵饮上流水。
顾视世间人,膻腥诚独鄙。
甘瓜何绵绵,白石何齿齿。
持比颍水清,吾心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