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一狙侩,鼓刀屠门中。
食豕如食人,乃逢隆准公。
白身佩侯印,姊妇连椒风。
目无一丁字,椎鲁排帝宫。
璅璅鲁两生,致身仰雕虫。
舞阳一狙侩,鼓刀屠门中。
食豕如食人,乃逢隆准公。
白身佩侯印,姊妇连椒风。
目无一丁字,椎鲁排帝宫。
璅璅鲁两生,致身仰雕虫。
这首诗《咏史十三首(其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舞阳一狙侩”的人物,他以屠宰为业,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隆准公”,即刘邦。通过这个故事,诗人展现了这位看似平凡的屠夫最终获得了非同寻常的地位和荣耀。
诗中提到“白身佩侯印”,意指这位屠夫虽然出身低微,但最终被封为侯,佩戴着显赫的侯印。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人命运的转变往往与机遇紧密相关。同时,“姊妇连椒风”可能是指他的家庭生活或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如同椒香弥漫,令人瞩目。
“目无一丁字,椎鲁排帝宫”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屠夫虽不识字,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并影响到帝王的宫殿,暗示了他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知识和身份的界限,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力量。
最后,“璅璅鲁两生,致身仰雕虫”这句话,可能是在借喻或暗指另一位历史人物,或是对前文所述事件的一种总结。这里“璅璅鲁两生”可能指的是鲁班或与鲁班相关的技艺,而“致身仰雕虫”则可能是在赞美这位屠夫最终达到了极高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技艺和知识范畴,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社会、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于人性、命运和变革的深刻洞察。
飘然野客才无取,多谢君侯独见知。
竹叶樽前教驻乐,桃花纸上待君诗。
香迷蛱蝶投红烛,舞拂蒹葭倚翠帷。
明发别愁何处去,片帆天际酒醒时。
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
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
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
鼠行残药碗,虫网旧绳床。
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
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