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夷怒则蹠,人蹠我则夷。
肉糜吾胡饱,羹藜尔岂饥。
甘可使为苦,妍可使为媸。
味不主于口,色非目所司。
有物盘其间,强横踰穷奇。
变化若牛鬼,播弄如儿嬉。
突起千寻障,何论目如离。
能幻舌如马,食蜜胡甘之。
吾生患此物,敬奏主君知。
明灯照奥窔,峭壁捍边陲。
刚刃晃似雪,诛剪靡孑遗。
口目贺且泣,从前何太痴。
夷蹠自有真,饥饱莫相岐。
喜夷怒则蹠,人蹠我则夷。
肉糜吾胡饱,羹藜尔岂饥。
甘可使为苦,妍可使为媸。
味不主于口,色非目所司。
有物盘其间,强横踰穷奇。
变化若牛鬼,播弄如儿嬉。
突起千寻障,何论目如离。
能幻舌如马,食蜜胡甘之。
吾生患此物,敬奏主君知。
明灯照奥窔,峭壁捍边陲。
刚刃晃似雪,诛剪靡孑遗。
口目贺且泣,从前何太痴。
夷蹠自有真,饥饱莫相岐。
这首诗以奇特的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人性中贪婪、虚伪、矫饰等负面特质的批判。诗人将这些特质比作“有物”,它能够使甘变苦,美变丑,影响人的味觉与视觉判断,甚至操控人心,如同牛鬼蛇神般变幻莫测,又如孩童般随意戏耍。这种“有物”不仅扰乱了人的内心世界,还制造出虚假的满足感,让人在贪婪与满足之间摇摆。
诗中提到的“夷蹠”与“人蹠我则夷”似乎在探讨人性的善恶转化,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肉糜吾胡饱,羹藜尔岂饥”的对比,诗人强调了物质满足与精神饥饿之间的反差,暗示了追求表面的富足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空虚或痛苦。
“甘可使为苦,妍可使为媸”则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相对性,以及环境与个人选择对其的影响。诗人通过“味不主于口,色非目所司”强调了感官体验并非决定一切,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道德与智慧。
“有物盘其间,强横踰穷奇”描绘了这种负面特质的强大影响力,它们如同怪兽一般,肆意破坏着人们的心灵和平静。而“变化若牛鬼,播弄如儿嬉”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特质的狡猾与难以捉摸。
最后,“吾生患此物,敬奏主君知”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负面特质的担忧,并希望上天或君主能给予指引或干预。通过“明灯照奥窔,峭壁捍边陲”、“刚刃晃似雪,诛剪靡孑遗”等形象,诗人呼吁用智慧与勇气去揭露并消除这些负面特质,保护心灵不受其害。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道德与智慧的呼唤。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
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
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暂幸珠筵地,俱怜石濑清。
泛流张翠幕,拂迥挂红旌。
雅曲龙调管,芳樽蚁汎觥。
陪欢玉座晚,复得听金声。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