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
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
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
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
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
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
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和内心的思考。开篇提到的“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荐于赵王,以及曾子、曾参之贤,通过这些典故强调了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但接下来的“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则表达了对于周围人对才华的认识不足,如同慈母不了解儿子的才能,更别说是行路之人了。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即使有能力的人也可能因为没有相应的地位而被忽视,而那些通过贿赂手段取得地位的人反而得以结交权贵。
接着“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对世事的看破,不去在乎外界的是非成败。以下几句“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简朴生活和心境,他并非对物质享受有所追求。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表明诗人在外游历时,并无贵重之物值得担忧,只是对于那些嫉妒之人的态度感到不解。最后,“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忠告和期望,即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贤士与现实中的不公,以及个人对于名利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楚天木落,际平芜千里,寒霜凝碧。
鄂渚波横何处是,当日孙郎赤壁。
黄耳音稀,白云望远,又见春消息。
嘉辰长记,谢池梅蕊初摘。
遥想黄鹤楼高,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
倦客心驰归路绕,不及南飞双翼。
固著斑衣,重翻锦字,寄远供新拍。
明年欢侍,寿期应献千百。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