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诗文送陆守,千载之后验于君。
下车期月民正喜,赴召顷刻留无应。
五月梅溽山雾暗,六马启道晨光新。
作霖大慰天下望,回头还念新安民。
昌黎诗文送陆守,千载之后验于君。
下车期月民正喜,赴召顷刻留无应。
五月梅溽山雾暗,六马启道晨光新。
作霖大慰天下望,回头还念新安民。
此诗《送李太守赴召回京》由明代诗人朱升所作,通过描绘送别场景与对李太守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政治情怀。
首句“昌黎诗文送陆守,千载之后验于君”以典故开篇,借韩愈(昌黎先生)的诗文来表达对李太守的敬意,预示着其德行将被后世铭记。接着“下车期月民正喜,赴召顷刻留无应”,描绘了李太守上任后一个月内,百姓欢欣鼓舞的情景,以及他接到召回朝廷的命令时,却未能及时响应的无奈,体现了官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朝廷召唤的尊重。
“五月梅溽山雾暗,六马启道晨光新”两句,以自然景象衬托出送别的氛围,五月梅雨季节,山间雾气弥漫,象征离别的愁绪;而六马启程,晨光初现,则寓意着希望与光明。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数字“五”与“六”的对应,既符合时节特点,又增添了诗意。
“作霖大慰天下望,回头还念新安民”则表达了对李太守政绩的肯定与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作霖,比喻他的施政如同甘霖,滋润了百姓的心田,满足了天下的期望。同时,即使即将离开,他仍不忘回顾新安的百姓,显示出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李太守形象的正面刻画,展现了明代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风貌,以及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
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
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原非真。
知君被恼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
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
当时修道颇辛苦,柳生两肘乌巢肩。
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
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
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
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
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誇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阳春布暖,又还见、光景如梭催逼。
帝里皇都人共道,好个前时春色。
默默暗沈,含颦不语,此意谁人识。
何如索笑,放开说尽端的。
须信漏泄风光,百花头上,报一枝消息。
多少园林应次第,迤逦排红骈白。
金鼎芳滋,玉堂璀璨,趁取佳时节。
东君归后,绿阴依旧南陌。
迟日侵阶,和风入户,朱弦欲奏还倦。
一幅鸾笺,五云飞下,赐予内家琴苑。
音随指动,犹彷佛、虞薰再见。
妙处谁能解心,和平自无哀怨。
猩罗帕封古洗,有龙涎、渗花千片。
骤睹瑶台清品,眼明如电。
爇白桐窗竹几,渐缕缕腾腾细成篆。
就祝金闺,天长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