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自给自足生活,诗人通过对物质生活充裕而不依赖外界的手段来表达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诗中“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自给自足状态,即使没有耕种和纺织,也有余粮和余衣可用。接下来的“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则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的烦恼,身体健康,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则是说即使只有一般平常的人家收入,也足够一年的开销,而宾客(可能指亲朋好友或学生)一年一次的资助,更增加了经济上的宽裕。接着,“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活丰富而自在的氛围。
最后,“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表达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满足,以及内心的平和。全诗以“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结束,表明诗人通过这种生活状态,创作出赞美知足常乐的诗篇,与他人共同歌颂这样的生活哲学。而最后一句“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提问,意味着在当前这样充实而满足的生活中,若还感到不满足,那么何时才能满足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念。
多病苦长夏,炎歊盛朱明。
得秋如故人,一见意已清。
夜来风袭月,桂柳窥栏楹。
颇忆横塘溪,百计无馀营。
清风菡萏秋,摇摇月中声。
剽闻有新约,宾主意各倾。
妙语含风漪,一笑槊可横。
尊前欠佳客,岂无葛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