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
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
家传诗句东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
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
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
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
家传诗句东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
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乡之士的宁静生活情景。开篇两句“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通过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下来的“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则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珍视与乐道。这里不仅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提到了作为管理者要确保地方清平无事,体现出诗人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
“家传诗句东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显示了诗人的文学素养和家族文化底蕴。东山谢可能是指谢灵运,他与东晋时期的谢安、谢玄并称为“竹林七贤”,都是诗人家乡的文化象征。
最后两句“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则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情绪。诗人倚靠栏杆,偶尔放松心情,似乎要解开束缚,也许是对日常生活的某种仪式感。同时,他表达了想要观赏周围烟雨笼罩下的山峦之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的归乡之旅,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有对家风文化传承的自豪,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
书生都将命乞书,愿身化作蠹书鱼。
蠹鱼生得针来大,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侯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翟园不到才几日,寒梢冷叶秋萧瑟。
只有黄花数点明,上照青松下苍石。
记得春头来此嬉,梅花太瘦杏花肥。
巷南巷北皆春色,恰似吾人年少时。
忽怪翟园如许老,园应笑我衰容早。
来岁春光更一来,我衰依旧园还少。
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
诸鬟忽脱帽,孤镜亦捲裀。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
秋花隔水笑,笑我堕纱巾。
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
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
归鬉兀颓玉,那知醉与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