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全文
宋 / 张九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

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

家传诗句东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

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

(0)
注释
朝:早晨。
随:跟随。
落月:下落的月亮。
东郊:东边的郊外。
暮:傍晚。
逐:追逐。
归云:归来的云彩。
北浦:北方的水边。
岂但:不仅。
劳农:劳作农民。
勤稼穑:辛勤耕种。
为郡:做郡守。
足清閒:足够清闲。
家传:家族相传。
诗句:诗歌。
东山谢:东山谢家,古代名门。
学到:学到。
精微:精细深入。
陋巷颜:陋巷中的颜回,形容刻苦学习。
今日:今天。
倚栏:靠着栏杆。
聊解带:随意解开衣带。
烟雨:烟雾般的细雨。
四边山:周围的山。
翻译
清晨我追随落月向东郊走去,傍晚又随着归云返回北浦。
这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辛勤劳作,更要明白做郡守也能有清闲时光。
家族传承了东山谢氏的诗书,我在简陋巷弄中也力求学问精深。
今天倚着栏杆随意放松,只想欣赏烟雨朦胧中的四周山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乡之士的宁静生活情景。开篇两句“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通过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下来的“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则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珍视与乐道。这里不仅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提到了作为管理者要确保地方清平无事,体现出诗人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

“家传诗句东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显示了诗人的文学素养和家族文化底蕴。东山谢可能是指谢灵运,他与东晋时期的谢安、谢玄并称为“竹林七贤”,都是诗人家乡的文化象征。

最后两句“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则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情绪。诗人倚靠栏杆,偶尔放松心情,似乎要解开束缚,也许是对日常生活的某种仪式感。同时,他表达了想要观赏周围烟雨笼罩下的山峦之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的归乡之旅,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有对家风文化传承的自豪,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

作者介绍

张九成
朝代:宋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猜你喜欢

薛舍人母方氏太恭人挽章二首·其一

熊胆平生苦,鱼轩晚岁荣。

芝兰今柱史,苗裔古玄英。

寒食花争泣,元宵烛半明。

从今好时节,萱砌罢君羹。

(0)

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

书生都将命乞书,愿身化作蠹书鱼。

蠹鱼生得针来大,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侯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0)

重九前五日再游翟园

翟园不到才几日,寒梢冷叶秋萧瑟。

只有黄花数点明,上照青松下苍石。

记得春头来此嬉,梅花太瘦杏花肥。

巷南巷北皆春色,恰似吾人年少时。

忽怪翟园如许老,园应笑我衰容早。

来岁春光更一来,我衰依旧园还少。

(0)

给事葛楚辅侍郎余处恭二詹事招储禁同寮沈虞卿秘监谕德尤延之右司侍讲何自然少监罗春伯大著二宫教及予泛舟西湖步登孤山五言

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

诸鬟忽脱帽,孤镜亦捲裀。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

秋花隔水笑,笑我堕纱巾。

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

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

归鬉兀颓玉,那知醉与醒。

(0)

至鹧鸪洞

岸冻树逾瘦,日高林始明。

瑶草密如积,玉泉中暗鸣。

初至心为动,欲归脚还停。

江湖千万峰,穿侬两鞋青。

如何鹧鸪岭,咫尺来未曾。

(0)

白发叹

素丝久即黑,黑鬓久即丝。

丝黑有浣法,鬓丝无染期。

日月有底忙,昼夜驰向西。

江汉与之反,却向东方驰。

江汉西流日东落,鬓丝漆黑还如昨。

夜长何不秉烛游,自是人生不行乐。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郑文焯 张先 高翥 苏舜钦 谢朓 李端 黄道周 葛立方 康海 林景熙 寇准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