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
诸鬟忽脱帽,孤镜亦捲裀。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
秋花隔水笑,笑我堕纱巾。
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
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
归鬉兀颓玉,那知醉与醒。
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
诸鬟忽脱帽,孤镜亦捲裀。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
秋花隔水笑,笑我堕纱巾。
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
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
归鬉兀颓玉,那知醉与醒。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西湖的游历之情。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这两句诗开篇便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细雨如同捣碎了珍珠般落下,将周遭环境抚慰得柔和无比。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仿佛在这清晨的湖光山色中找到了心灵的净化。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这里的“承华”指的是承载着花香,诗人似乎已然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与之对话。
接下来的几句“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诸鬟忽脱帽,孤镜亦捲裀。”则是写诗人在山中遇到道士,共同仰望着天空,仿佛想要借助自然之力解开心中的迷雾。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这里的“翳”字用得甚妙,形容了水面上的光泽,如同镜子般反射出湖光山色的美丽。而“南山洗如新”则表达了一种精神的洗礼与更新。
诗人接着写道:“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这里的意境转向了行走在柳堤旁,拄着手杖轻触着松门,这一系列动作充满了闲适自得之情。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这里的小上林不仅美丽,更添了一份神秘,因为那里的确有一只猛虎在守护着这一片宁静的所在。
以下几句“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写的是桂花飘落,如同细碎的金粉,而蓉草则像是精心装点过的一幅画卷,丰富多彩。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而雅致的场景,高耸的竹子与清凉的荷叶交织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秋花隔水笑,笑我堕纱巾。" 这里诗人似乎邀请了山中的仙灵共享这份美好,而那远处的秋花也仿佛在对着诗人的笑意。
最后几句“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则是一种对酒宴的回味与对生活的态度的表达,似乎在说即使不记得昨日的欢愉,也要继续享受现在的美好。
"归鬉兀颓玉,那知醉与醒。" 这里诗人用“归鬉”形容自己头发凌乱,而“兀颓玉”则是对心境的一种比喻,似乎在说回到家中,却不知自己是否已经醉过还是清醒着。这不仅是一种饮酒后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自我超脱与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