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礼南朝古佛宫,荆岑春去百花浓。
江通楚蜀波涛壮,山入湖湘紫翠重。
拄杖穿云随白鹿,军持分水浴苍龙。
欲知后夜相思梦,月落猿啼满竺峰。
遍礼南朝古佛宫,荆岑春去百花浓。
江通楚蜀波涛壮,山入湖湘紫翠重。
拄杖穿云随白鹿,军持分水浴苍龙。
欲知后夜相思梦,月落猿啼满竺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归返故乡荆门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经历的感慨。首联“遍礼南朝古佛宫,荆岑春去百花浓”点明了僧人游历南朝众多佛寺,春天离去时,荆门山的百花正浓烈盛开,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也暗示了旅程的丰富与美好。
颔联“江通楚蜀波涛壮,山入湖湘紫翠重”则通过壮阔的江流和深邃的山脉,描绘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图,楚蜀之地的波涛汹涌与湖湘之域的山色浓郁相互映衬,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与壮丽。
颈联“拄杖穿云随白鹿,军持分水浴苍龙”进一步刻画了僧人归途中的情景,他手持拐杖穿越云雾,仿佛与白鹿同行,而军持(一种盛水器)在分水处为苍龙洗浴,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寓意着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他对修行生活的深刻体悟。
尾联“欲知后夜相思梦,月落猿啼满竺峰”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未来旅途的关切与祝福,想象着夜晚月落之时,猿猴的啼声回荡在荆门的山峰之上,这既是对僧人旅途孤独的同情,也是对其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学得餐霞法,逢人与小还。
身轻曾试鹤,力弱未离山。
无食犬犹在,不耕牛自闲。
朝朝空漱水,叩齿草堂间。
能将直道历荣班,事著元和实录间。
三表自陈辞北阙,一家相送入南山。
买来侍女教人嫁,赐得朝衣在箧闲。
宅近青山高静处,时归林下暂开关。
朝廷重寄在关东,共说从前选上公。
勋业新城大梁镇,恩荣更守洛阳宫。
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
每领群臣拜章庆,半开门仗日曈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