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琴枕》
《琴枕》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轸]韵

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

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0)
注释
清眸:清澈的眼睛。
金徽:金色的琴徽。
素齿:洁白的牙齿。
玉轸:玉制的琴弦轴。
响泉:泉水的响声。
金带:金质腰带。
苦窘:困顿。
斓斑:斑驳。
珠泪:泪水。
宛转:曲折。
堆云鬒:纠结在乌黑的秀发上。
七弦:古代的七弦琴。
卓氏引:卓氏的曲子,可能指卓文君的《凤求凰》等。
翻译
清澈的眼睛如金色的琴徽,洁白的牙齿比作玉制的琴弦轴。
泉水的响声又有何用?即使佩戴金带也常感困顿。
泪水斑驳如珍珠,洒落在乌黑的秀发上,纠结成团。
如果你能安抚这七根弦,就该弹奏卓氏的曲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琴枕》,通过对琴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的“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琴上的装饰,"清眸"比喻琴枕上镶嵌的宝石光彩明亮,如同美人的眼睛;"素齿"则形容琴轸洁白如玉牙。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物质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工艺的欣赏。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度装饰的反思和批判。"响泉"指的是琴上悬挂的玉石,因其美丽而发声,其实是对过分修饰的讽刺;"金带常苦窘"则强调了这样的装饰往往造成不便,暗示了诗人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两句继续描绘琴枕之美,但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斓斑"形容水珠滴落的样子;"渍珠泪"则是对琴上装饰的珍珠因潮湿而滴落,如同泪痕,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最后,“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两句则是诗人提出建议,希望有人能够安静地抚弄这琴中的七根弦,演奏出卓越的音乐。这里的“安七弦”强调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需的内心平和;"应弹卓氏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美学的追求,即希望能够弹奏出像古代名琴师卓氏那样的高超技艺与深邃情感。

总体而言,苏轼在这首《琴枕》中通过对琴枕装饰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自然、质朴与完美结合的审美理念。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溪居

凿破青山骨,初营数亩丘。

泉分幽窦乳,峡束大江流。

渔唱来花径,山光落钓舟。

沙鸥惊笑语,片片起沧洲。

(0)

嘲聂崇义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是聋。

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

(0)

再和二首·其一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

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

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

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

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

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

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

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

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

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

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

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

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

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

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

(0)

和元汝功江楼待月

危楼百尺闲临水,玉宇无云天万里。

悠悠山月涌晴空,举头拭目增欢喜。

鱼龙何处深避藏,影落澄江清彻底。

欲揖嫦娥上广寒,古来遭遇应无几。

吾心空洞与物齐,视我如人人如豕。

那堪河岳尽播迁,富贵功名心已死。

世衰俗薄异炎凉,只有高人兴味长。

此时此乐何不赏,瞥眼馀生飞电光。

(0)

题谢园二首·其二

林柯初脱叶,江国便知秋。

雁过如将信,鸥眠不避舟。

一丘终未遂,五斗秪堪羞。

不有樽中物,凭谁破客愁。

(0)

昼眠

斋馆萧然静,从容得昼眠。

梦魂随栩栩,昼腹任便便。

不把分阴惜,能令杂虑捐。

觉来神观爽,依旧阅陈编。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诸葛恪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