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
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
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琴枕》,通过对琴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的“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琴上的装饰,"清眸"比喻琴枕上镶嵌的宝石光彩明亮,如同美人的眼睛;"素齿"则形容琴轸洁白如玉牙。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物质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工艺的欣赏。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度装饰的反思和批判。"响泉"指的是琴上悬挂的玉石,因其美丽而发声,其实是对过分修饰的讽刺;"金带常苦窘"则强调了这样的装饰往往造成不便,暗示了诗人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两句继续描绘琴枕之美,但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斓斑"形容水珠滴落的样子;"渍珠泪"则是对琴上装饰的珍珠因潮湿而滴落,如同泪痕,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最后,“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两句则是诗人提出建议,希望有人能够安静地抚弄这琴中的七根弦,演奏出卓越的音乐。这里的“安七弦”强调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需的内心平和;"应弹卓氏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美学的追求,即希望能够弹奏出像古代名琴师卓氏那样的高超技艺与深邃情感。
总体而言,苏轼在这首《琴枕》中通过对琴枕装饰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自然、质朴与完美结合的审美理念。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
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
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
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
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
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
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
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
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
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
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
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
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
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
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
危楼百尺闲临水,玉宇无云天万里。
悠悠山月涌晴空,举头拭目增欢喜。
鱼龙何处深避藏,影落澄江清彻底。
欲揖嫦娥上广寒,古来遭遇应无几。
吾心空洞与物齐,视我如人人如豕。
那堪河岳尽播迁,富贵功名心已死。
世衰俗薄异炎凉,只有高人兴味长。
此时此乐何不赏,瞥眼馀生飞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