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宜春、乍拈春笔。元宵上巳,良辰来络绎。
绮罗丛,排歌席。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尘无迹。
几何时、春光非昔。沉醉过端阳,新荷出。
微雨过,小庭寂。摇画扇、一塌松阴下,不巾帻。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玉露满天,琼楼何处笛。
最好是重阳,茱萸酒,还将菊花糕,佐肴核。
光阴迅,早消息,逗梅稍,几朵含苞欲拆。
拥红炉,貉袖狐襟团坐,宵长如年,戏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写宜春、乍拈春笔。元宵上巳,良辰来络绎。
绮罗丛,排歌席。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尘无迹。
几何时、春光非昔。沉醉过端阳,新荷出。
微雨过,小庭寂。摇画扇、一塌松阴下,不巾帻。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玉露满天,琼楼何处笛。
最好是重阳,茱萸酒,还将菊花糕,佐肴核。
光阴迅,早消息,逗梅稍,几朵含苞欲拆。
拥红炉,貉袖狐襟团坐,宵长如年,戏分曹,同射覆,到除夕。
这首《歌头》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描绘了从春至冬四季更迭中的各种节日与活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节日氛围。
开篇“写宜春、乍拈春笔”,以“春笔”点明时节,春意盎然,诗人提笔描绘春天的景象。接着“元宵上巳,良辰来络绎”,元宵节与上巳节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人们欢聚一堂,享受节日的乐趣。
“绮罗丛,排歌席”,描述了节日中华丽的服饰与欢快的歌舞场面。“芳郊外、玉勒金鞍,香尘无迹”,描绘了郊游时贵族们乘坐豪华马车的情景,香尘飞扬,彰显了节日的奢华与欢乐。
“几何时、春光非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光不再,岁月变迁。“沉醉过端阳,新荷出”,端午节时,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荷花初绽,象征着生命的新生与希望。
“微雨过,小庭寂”,雨后的庭院显得格外宁静,雨滴落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摇画扇、一塌松阴下,不巾帻”,夏日炎炎,人们在松荫下摇动扇子,享受凉爽,无需戴帽,轻松自在。
“巧云收,又中秋,秋月白”,中秋佳节,云层散去,皓月当空,月色皎洁,人们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之夜。“玉露满天,琼楼何处笛”,秋夜的露珠洒满天空,琼楼之上,传来悠扬的笛声,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
“最好是重阳,茱萸酒,还将菊花糕,佐肴核”,重阳节时,人们佩戴茱萸,品尝菊花糕,饮酒赏菊,庆祝丰收与长寿。“光阴迅,早消息,逗梅稍,几朵含苞欲拆”,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冬天,梅花即将绽放,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拥红炉,貉袖狐襟团坐,宵长如年,戏分曹,同射覆,到除夕”,冬日里,人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穿着皮毛衣物,度过漫长的夜晚,通过游戏娱乐,直到迎接新年的到来。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季更替中的各种节日与生活场景,展现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