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箨春初解,风多压向西。
阴生双野岸,绿杀一花溪。
笋迸云根乱,梢横水影低。
青光教斫取,诗向腻香题。
粉箨春初解,风多压向西。
阴生双野岸,绿杀一花溪。
笋迸云根乱,梢横水影低。
青光教斫取,诗向腻香题。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竹笋生长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中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美。
首句“粉箨春初解”,描绘了春日里竹笋外层的粉状箨壳开始脱落的情景,预示着新生的开始。接着,“风多压向西”一句,通过微风轻轻吹拂,竹笋被轻轻压向西方的场景,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也暗示了生命力的顽强。
“阴生双野岸,绿杀一花溪。”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幽静与生机。竹林在野岸边蔓延,绿意盎然,仿佛将周围的花溪都染上了绿色,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笋迸云根乱,梢横水影低。”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了竹笋从泥土中奋力生长,仿佛要冲破云层,其梢头则映照在水中,显得格外低垂,生动地展现了竹笋成长的动态过程。
最后,“青光教斫取,诗向腻香题。”诗人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希望将其砍下制成器具,并在上面题诗,以表达对竹子独特香气和美丽色泽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竹笋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力量的颂扬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碧海漾仙洲,骊珠外无宝。
一岳倚青冥,群山尽如草。
君侯圣朝瑞,动只关玄造。
谁云倚天剑,含霜在怀抱。
谁云青云险,门前是平道。
洪民亦何幸,里巷清如扫。
至化无经纶,至神无祝祷。
即应炳文柄,孤平去浩浩。
即应调鼎味,比屋堪封保。
野人慕正化,来自海边岛。
经传髻里珠,诗学池中藻。
闭门十馀载,庭杉共枯槁。
今朝投至鉴,得不倾肝脑。
斯文如未精,归山更探讨。
流阳为役者,相访叶纷纷。
有句虽如我,无心未似君。
搆林青及竹,茆屋暖于云。
何日相将去,千山麋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