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其十六·博山寺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首句“不向长安路上行”,暗示了词人不愿涉足官场的纷扰,而是选择远离尘嚣。次句“却教山寺厌逢迎”进一步描绘出词人隐居山寺,寺中僧人因他的频繁来访而感到厌烦,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执着。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两句,表达出词人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在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境遇中度过余生的决心。他更愿意保持自我,不迎合世俗的标准。
“宁作我,岂其卿”表明词人宁愿做真实的自己,也不愿像他人那样在官场上攀爬。“人间走遍却归耕”则写出他遍历世间后,最终选择回归田园,过上耕读生活。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以自然景物为友,视山鸟山花为兄弟,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宁静淡泊生活的理想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辛弃疾的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