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嗟风雅委荆榛,每有诗成不示人。
流水高山如善听,朱弦宁惜为君陈。
自嗟风雅委荆榛,每有诗成不示人。
流水高山如善听,朱弦宁惜为君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对友人唐翠轩的回应之作。唐翠轩在南都创作了一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表达了与王慎中在风雅方面的共鸣和契合。王慎中在这首诗中,首先感慨于自己在风雅领域的孤独,表示即便写出了诗作,也不愿意展示给他人。然而,他以流水高山比喻知音难遇,表达出即使如此,对于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他也不会吝啬分享自己的作品。
“自嗟风雅委荆榛”,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他在风雅的道路上仿佛被荆棘丛生的荒野所困,难以找到知音。“每有诗成不示人”,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作品的珍视,以及对于分享的谨慎态度,似乎担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欣赏。
接着,“流水高山如善听”,这里运用了“流水高山”的典故,象征着知音难觅。即使像流水高山这样能够倾听并理解深邃情感的事物,也难以遇到真正能理解自己诗歌内涵的知音。“朱弦宁惜为君陈”,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了真正的知音,不惜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慷慨与真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风雅追求的执着,以及对于知音的渴望。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触及了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孤独与期待的主题。
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谷响猿相应,山深水复重。
餐霞人不见,采药客犹逢。
独宿灵潭侧,时闻岳顶钟。
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
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
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
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