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
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
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
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
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心态。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表明诗人经常外出,但人们很少能遇到他,这体现了一种隐逸自适的生活方式。"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则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写实,表现了诗人在城市和自然中与世俗保持距离,同时也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秋天的落叶挂在屋檐下,而诗人的粗布衣裳在篱笆上晾干。这些细节都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最后两句"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则更加深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南北路”代表着繁忙喧闹的人世,而“柴扉”则是诗人隐居之所。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漠视,以及自己宁愿选择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逍遥的情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
晴云卷尽雨云飞,多谢元工已转机。
恳切敷陈绿封事,殷勤持送紫霞衣。
十连如佛仁均施,一念于民福可祈。
秧马既閒青遍野,摇摇争弄晚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