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明月满,二八明月缺。
大钧忌常盈,至人贵藏哲。
犬出东门怨,鹤向华亭咽。
梁鸿与德耀,赁春自埋没。
千载阜庑下,令人想遗烈。
三五明月满,二八明月缺。
大钧忌常盈,至人贵藏哲。
犬出东门怨,鹤向华亭咽。
梁鸿与德耀,赁春自埋没。
千载阜庑下,令人想遗烈。
这首诗《感遇(其十四)》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三五明月满,二八明月缺”,以月之盈亏象征人生的起伏变化,月圆时满溢着光明与圆满,月缺则暗示着缺憾与不完美。接着,“大钧忌常盈,至人贵藏哲”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自然规律与人的智慧,大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不饱和、不完全的原则,而高明的人则懂得隐藏智慧,保持谦逊,避免过度张扬。
“犬出东门怨,鹤向华亭咽”,运用动物的哀鸣来比喻人类的悲叹,无论是忠诚的狗还是高洁的鹤,它们的痛苦与无奈都反映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最后,“梁鸿与德耀,赁春自埋没”,提到古代两位隐士梁鸿和孟光,他们虽才华横溢却选择隐居,不求名利,自甘寂寞,以此表达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千载阜庑下,令人想遗烈”,结尾处,诗人想象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遗世独立的英灵仍在阜庑之下守护着这片土地,让人不禁怀念起他们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德。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动物情感以及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窗外丁香玉雪色,窗下两生坐太息。
可怜太息空为尔,舍人县令官秩卑。
朝出空遮御史车,莫归还草相公书。
宗庙神灵三百春,即今将相未无人。
言战言守言迁都,三十六策他则无。
深宫追念前朝痛,根本关中敢轻动。
掷鼠忌器空迟疑,喂虎割肉有尽时。
书生不自有科第,能为家国作么计。
东家翰林尽室避,犹闻慷慨排合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