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千尺水,不洗三丈尘。
我有洗尘诀,寂坐掩园门。
门中何所有,物物皆乾坤。
心中何所事,默默见形神。
昨夜有客至,举头檐月新。
清风亦俱来,邈然与古邻。
安知古何似,且作园中人。
虽有千尺水,不洗三丈尘。
我有洗尘诀,寂坐掩园门。
门中何所有,物物皆乾坤。
心中何所事,默默见形神。
昨夜有客至,举头檐月新。
清风亦俱来,邈然与古邻。
安知古何似,且作园中人。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园中景象,诗人以洗尘为题,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纯净的精神境界。
首句“虽有千尺水,不洗三丈尘”,以水之高与尘之厚形成对比,暗示了外界环境的污浊与内心的纯净难以直接通过外在事物得到净化,引出下文对内心自净之道的探索。
“我有洗尘诀,寂坐掩园门”一句,点明了诗人寻求内心清净的方法——寂坐,即静心冥想,通过闭门独处,排除外界干扰,达到心灵的净化。
“门中何所有,物物皆乾坤;心中何所事,默默见形神”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广阔与纯净。诗人认为,即使在小小的园门之内,万物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而在心中,无需多言,静默之中就能见到自己的精神实质。
“昨夜有客至,举头檐月新”描绘了一幅月夜访友的画面,月新暗示了新的开始或变化,预示着心灵的觉醒或转变。
“清风亦俱来,邈然与古邻”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与历史深处的智慧相连接的愿望,清风不仅带来了凉爽,也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和启示。
最后,“安知古何似,且作园中人”一句,诗人以问句结束,既是对古人的敬仰,也是对自己当下生活的肯定。他选择成为园中之人,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亲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历史的敬畏之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
论诗曾伴直,话旧已忘年。
北上难陪骥,东行且趁船。
离亭花映肉,醉眼鹭窥莲。
柂转三山没,风回五两偏。
荒祠过瓜步,古甃堕松巅。
闻道清香阁,新篘白玉泉。
莫教门掩夜,坐待月流天。
小院檀槽闹,空庭桦烛烟。
公诗便堪唱,为付小婵娟。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