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此诗为苏轼在宋朝所作,名为《送李陶通直赴清溪》。诗中通过对人物的称赞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赴任之地的美好祝愿。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此句点出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表明他们都是品行端方、受人尊敬的士族后裔。"苏"指的是苏轼自己,而"李"应是指诗中被送别之人李陶通直。
"喜见通家贤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认为他们家门出人才,且个性豁达,不为世俗纷争所扰。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这两句是诗人对于李陶通直赴任清溪的美好祝愿。他认为,相比于过去那些只顾私利、缺乏深情的人,此次李陶将要前往的是一片清幽的山水之地,那里可以静心琢磨文章,创作出新的佳句。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这里,苏轼邀请李陶在美丽的西湖边停留片刻,希望他能在那里发现或成就一番像小麒麟(即龙)般的人才和事迹。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友人品德与赴任之地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厚的情谊。
王城与瓯脱,聚散同一尘。
市人与朝士,隐现同一身。
持兹平等观,于君宁足论。
国事昔糜沸,纷纷经几秦。
衣冠狗脚朕,玉貌谁能臣。
拂袖耻世网,甘心侪流人。
知交杂华管,妙分莸与薰。
辟地栖一廛,俗物恼比邻。
懒卧不肯起,闻欢一欠伸。
口吃作吴语,居然颊生津。
时亦相可否,龙性终难驯。
今年岁在酉,寒鸡宜专晨。
斗酒急自劳,慰君安在辰。
雪色入户牖,青毡坐成春。
好客到妇子,清谈逾饮醇。
得此足忘老,岂但忘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