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大庾岭北驿》
《题大庾岭北驿》全文
唐 / 宋之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lǐngběi驿
táng / sòngzhīwèn

yángyuènánfēiyànchuánwénzhìhuí

xíngshūwèiguīlái

jiāngjìngcháochūluòlínhūnzhàngkāi

míngcháowàngxiāngchùyìngjiànlǒngtóuméi

注释
阳月:指农历十月。
南飞雁:往南方迁徙的大雁。
传闻:听说。
至此回:到此地便折返。
我行:我的行程。
殊未已:远没有停止。
何日:何时。
复归来:再次回来。
江静:江面平静。
潮初落:潮水刚刚退下。
林昏:树林在黄昏时分。
瘴不开:瘴气弥漫不散。
明朝:明天。
望乡处:遥望故乡的地方。
应见:应该能看见。
陇头梅:岭头的梅花,喻指家乡。
注释2

1、阳月:阴历十月。

2、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3、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翻译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传说飞到这里就返回。
我的行程还远没有停止,何时才能再次回家?
江面平静潮水刚刚退去,密林深处黄昏时瘴气不散。
明天遥望故乡的方向,应该能看到岭头的梅花。
译文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的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两句是说,明晨登高望乡之处,理应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总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秋天的所见所感。首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中,"阳月"指的是秋月,即秋季的明亮月光;"南飞雁"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旅人的思乡之情。"传闻至此回"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远行的鸟儿的理解,它们似乎在告知诗人某处已经是返回之地。

接下来的"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则流露出诗人自己对于归途的渴望。"我行"指的是诗人的旅途生活,而"殊未已"则表明这段旅程尚未结束。"何日复归来"是诗人对未来归期的无限期待。

第三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图。"江静潮初落"写的是河流平静而水位开始下降的景象;"林昏瘴不开"则是指森林中树叶茂密而光线难以透入,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氛围。

最后一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明朝"意味着清晨时分;"望乡处"是说诗人在某个地方眺望着自己的家乡;"应见陇头梅"则指望到的是远方山脊上的梅花,这里的"陇头梅"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是对故土深情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于归期的无限期待。

作者介绍
宋之问

宋之问
朝代:唐   字:延清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生辰:约656 — 约712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猜你喜欢

孤闷三首·其三

绕田燕雀傍佣耕,投耒登高意未平。

窜迹巳甘髡季布,歾身岂敢笑荆卿。

杨花巷陌春三月,杜宇山河怨五更。

莫怪路岐多恸哭,不堪孤闷诉流鶑。

(0)

当湖舟行

春事满前溪,溪禽数里啼。

草暄人出早,河晓棹声齐。

船火疑邻犬,村春报午鸡。

晚来归思缓,繫䌫短桥西。

(0)

卧病·其二

前山有蒺藜,深榛啸鸱鵙。

褰裳不敢进,牵衣多枳棘。

烨烨五色芝,黄云绕其的。

食之既不饥,寿命算靡极。

欲采隔重梁,弱流驶不测。

小人化沙虫,射工鸣鬼镝。

雷雨天冥冥,噩眙徒自惕。

(0)

入天竺自栖霞岭步归

步予岩之阿,山深宿云卷。

万木成秋冬,乱泉奏琴阮。

古寺居幽岑,疏钟抱回巘。

山茅滚虎迹,竹鸡啼墓阪。

我情已閒娟,野花能燕婉。

散发荫石苔,烹茗支雪甗。

遂与林壑亲,不怯前途晚。

群峰一何长,费我屐齿远。

累坐日己移,偶眠聊自偃。

去山如怅别,将行复缱绻。

烟峦代糇粮,夕归尚忘饭。

(0)

和放鹤亭晚坐

闲云无所为,乃恋余之襟。

梅与我为三,以友鹤在林。

得句数四吟,迭唱如幽禽。

山秀以夕气,我其山知音。

意静遂止啸,杉梧尽森沉。

葛巾裹萧散,高寄无凡今。

松暝烟萝合,青苍围十寻。

未忍令山寂,劝月成孤斟。

(0)

度泰山麓四首·其一

名山结志远相从,驱马迢遥访岱宗。

翠辇未窥轩后迹,青天忽落丈人峰。

夕阳海月明三观,欲雨秋阴下五松。

归路定来探汉简,题诗会扫白云封。

(0)
诗词分类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诗人
蒲松龄 林古度 颜之推 张溥 方维仪 洪遵 纪映淮 刘珏 章有湘 嵇曾筠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范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