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结志远相从,驱马迢遥访岱宗。
翠辇未窥轩后迹,青天忽落丈人峰。
夕阳海月明三观,欲雨秋阴下五松。
归路定来探汉简,题诗会扫白云封。
名山结志远相从,驱马迢遥访岱宗。
翠辇未窥轩后迹,青天忽落丈人峰。
夕阳海月明三观,欲雨秋阴下五松。
归路定来探汉简,题诗会扫白云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度泰山麓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名山结志远相从”,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和追求,与山岳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接着,“驱马迢遥访岱宗”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跋涉千里的壮志豪情,前往泰山(岱宗)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期待。
“翠辇未窥轩后迹,青天忽落丈人峰”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峰人格化,仿佛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轩后(传说中的黄帝)的踪迹未曾得见,而青天之下,丈人峰突然映入眼帘,既表现了山峰的雄伟壮观,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敬畏。
“夕阳海月明三观,欲雨秋阴下五松”描绘了泰山日落时分的壮丽景象,夕阳与海月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同时,诗人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秋雨,五松在秋阴中显得更加苍翠,增添了诗境的深邃与神秘。
最后,“归路定来探汉简,题诗会扫白云封”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他不仅计划再次探访这座山,寻找古代的遗物(汉简),还希望能在山中留下自己的诗篇,让白云覆盖的山峰见证他的足迹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崇敬,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寻与思考,体现了文人墨客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黄河夜决荆隆日,冯夷怒逐天吴吼。
洪流汹涌奔张秋,长堤一扫津吏愁。
波涛入海运渠竭,南来北往舟航绝。
下流昏垫尤可伤,多少苍生侣鱼鳖。
奏书星驰插双羽,宵衣旰食廑当宁。
大寮承命合分忧,夙夜经营靡宁处。
丁夫百万如蚁集,连延市镇成聚邑。
皇仁恻怛重劳民,诏旨丁宁戒毋急。
四方畚锸真子来,伐石捲埽声喧豗。
不须沉玉媚河伯,堤完倏忽功奇哉。
玄圭告成自天锡,百神效灵人效职。
安平再续神禹绩,万岁千秋歌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