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予岩之阿,山深宿云卷。
万木成秋冬,乱泉奏琴阮。
古寺居幽岑,疏钟抱回巘。
山茅滚虎迹,竹鸡啼墓阪。
我情已閒娟,野花能燕婉。
散发荫石苔,烹茗支雪甗。
遂与林壑亲,不怯前途晚。
群峰一何长,费我屐齿远。
累坐日己移,偶眠聊自偃。
去山如怅别,将行复缱绻。
烟峦代糇粮,夕归尚忘饭。
步予岩之阿,山深宿云卷。
万木成秋冬,乱泉奏琴阮。
古寺居幽岑,疏钟抱回巘。
山茅滚虎迹,竹鸡啼墓阪。
我情已閒娟,野花能燕婉。
散发荫石苔,烹茗支雪甗。
遂与林壑亲,不怯前途晚。
群峰一何长,费我屐齿远。
累坐日己移,偶眠聊自偃。
去山如怅别,将行复缱绻。
烟峦代糇粮,夕归尚忘饭。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步入山林,感受自然之美的一次旅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
首句“步予岩之阿”,以“步”字开篇,暗示了行走于山间的情景,“岩之阿”则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的景象。接着“山深宿云卷”,通过“山深”展现山林的深远,而“宿云卷”则描绘了云雾缭绕、山色迷蒙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万木成秋冬,乱泉奏琴阮”,通过“万木”、“秋冬”、“乱泉”、“琴阮”等意象,描绘了秋季山林的萧瑟景象,以及泉水潺潺的悦耳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乐章。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界的元素具有了生命感。
“古寺居幽岑,疏钟抱回巘”,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古寺,以及寺内传来的稀疏钟声,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这里的“幽岑”、“疏钟”、“回巘”等词,都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庄严。
“山茅滚虎迹,竹鸡啼墓阪”,通过“山茅”、“虎迹”、“竹鸡”、“墓阪”等意象,展现了山林中的动物活动,以及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存。这里既有对自然生态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我情已閒娟,野花能燕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这里的“閒娟”、“燕婉”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诗人的情感状态,同时也借用了花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散发荫石苔,烹茗支雪甗”,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通过“散发”、“石苔”、“烹茗”、“雪甗”等细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生活的闲适与雅致。
“遂与林壑亲,不怯前途晚”,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以及面对未来的从容态度。这里的“林壑”、“亲”、“不怯”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
“群峰一何长,费我屐齿远”,通过“群峰”、“长”、“屐齿”等词,描绘了山峰的高耸与旅途的遥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探索精神。
“累坐日己移,偶眠聊自偃”,描述了诗人长时间坐在山中,偶尔小憩的场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沉浸与享受。
“去山如怅别,将行复缱绻”,表达了诗人离开山林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再次相遇的期待与憧憬。
“烟峦代糇粮,夕归尚忘饭”,最后两句以“烟峦”代指食物,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痴迷,即使在归途中仍忘记吃饭,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极度热爱与沉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绛宫珠阙敞仙家,蜺裳羽旆自淩霞。
碧落晨飘紫芝盖,黄庭夕转綵云车。
周旋宇宙殊非远,窎望蓬壶停翠幰。
千龄一日未言赊,亿岁婴孩谁谓晚?
逶迤凤舞时相向,变啭鸾歌引清唱。
金浆既取玉杯斟,玉酒还用金膏酿。
驻迥游天域,排空聊憩息。
宿志慕三元,翘心祈五色。
仙储本性谅难求,圣迹奇术秘玄猷。
愿允丹诚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
环潭澄晓色,叠嶂照秋影。
幽致欣所逢,纷虑自兹屏。
士衡兄弟旧齐名,还似当年在洛城。
闻说重门方隐相,古槐高柳夏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