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何必向山林,松径行歌散素襟。
门外苍苔来客少,雨中啼鸟落花深。
谈玄喜就高僧坐,对酒长呼孺子吟。
身似閒云随所适,悠悠出入本无心。
隐居何必向山林,松径行歌散素襟。
门外苍苔来客少,雨中啼鸟落花深。
谈玄喜就高僧坐,对酒长呼孺子吟。
身似閒云随所适,悠悠出入本无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与自然的韵味。首句“隐居何必向山林”,开篇即点出隐居并非一定要在山林之中,而是内心的选择。接着“松径行歌散素襟”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隐士在松树间漫步,放声歌唱,以抒发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门外苍苔来客少”描绘了隐居之所的清静,门外长满苍苔,来访者稀少,更显其远离尘嚣。而“雨中啼鸟落花深”则通过雨天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之美,鸟鸣与落花交织,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谈玄喜就高僧坐,对酒长呼孺子吟”两句,展现了隐士与高僧交谈的雅趣和与孩童饮酒赋诗的欢乐场景,体现了他与世无争、乐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最后,“身似闲云随所适,悠悠出入本无心”总结了隐士的生活哲学,将自己比作随风飘荡的闲云,无论身处何方都保持一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整首诗通过对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近来塞上,喜蜡弹、羽书清省。
更万灶分屯,百年和籴,惭傀而今半省。
蒙鞑残兵骑猪遁,永绝生猺侵省。
做个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何幸。
行人来密,佥军抽省。
但进有都俞,退无科琐,不用依时出省。
子厚南宫,仲舒西掖,又报岑参东省。
趁此际、纳禄悬车,亦为大司农省。
昔人风调谁高,二疏盛日还乡里。
公卿祖道,百城围尽,争传佳事。
闻自垂车日,都门外、送车凡几。
今世无工,尽置之勿道,焜煌处、独青史。
佳甚东阳山水。是昔时、钓游某地。
风流脱似,洛中耆老,一人而已。
好为霞觞釂,正庭阶、彩衣荣侍。
便明朝有诏,启门解说,值先生醉。